본문 바로가기
  • 의미의 공간
  • 자연과 인간
음식문화

중국의 술문화 33

by 8866 2010. 12. 16.

 

 

중국의 술문화 33

중국어원문자료

 

 

1.고대사회의 술과 정치를 논함

2. '논어'속의 술과 음주 

3. 주선, 주광, 주의와 주전

 

 

1.고대사회의 술과 정치를 논함

谈古代的酒政文化


有种说法:酒文化与酒同时产生,大禹时期就有了。这种说法依据是,大禹“遂绝旨酒,而疏仪狄”就是种文化行为。

还有种说法: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酒”字,标志着中国的酒文化自那时产生。上述说法似有道理,但作为某种文化,我们判断的标准应该以“轨道现象”为准更恰当。大禹的“遂绝旨酒,而疏仪狄”,殷商的甲骨文“酒”字,尚无形成酒文化的“轨道现象”。而
周代的“酒仪”鲜明地体现了酒文化的“轨道现象”,因而说酒文化自此产生似乎更确切些。

商朝灭亡后,纣王留给周朝最大的教训便是“纵酒丧国”,于是周朝开国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禁酒。这一禁,竟禁出了一种文化--把酒推上了文化的轨道。

周代规定了严格的饮酒礼仪:时、序、数、令。

时,是指严格把握饮酒时间,只可在婚礼、冠礼、丧礼或者喜庆典礼场合饮酒,违时即为违礼。

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神、鬼,后长、尊、幼、卑之序,违序即为违礼。

数,指在饮酒时适量适度,三爵即止,过量即为违礼。

令,指在酒宴上服从酒官指令,不可随心所欲,违令即为违礼。

史学家声称,周朝“酒仪”的发现,使酒走出了单一的“宫品”蝇地,产生了“文化”的含量。换句话说,“酒文化”自此出现了。

说到酒文化,便想到一位学者的话:世界上只有文化创造的酒,没有酒创造的文化。

这位学者的结论肯定无法说服人,因为他否定了酒对文化的贡献。自从有了酒,文化的内涵更丰富了,文化的外延也拉长了。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先说汉语中“酒”字打头的词汇:

场所性质--酒国、酒乡、酒场、酒坊、酒厂、酒店、酒家、酒吧、酒宴、酒会、酒席、酒桌……

工具性质--酒具、酒器、酒缸、酒桶、酒瓶、酒壶、酒碗、酒杯、酒盅……

人物称谓性质--酒祖、酒圣、酒仙、酒星、酒师、酒鬼、酒徒、酒民、酒棍、酒狂、酒奴……

另有五花八门的词--酒俗、酒色、酒肴、酒风、酒醉、酒兴、酒量、酒令、酒更、酒曲、酒窝、酒 、酒肉、酒精……

再说带“酒”字的成语:

酒囊饭袋--讽刺无知无能之辈。

酒有别肠--意为酒量的大小,不以身材为准。

酒酣耳热--形容酒兴正浓。

花天酒地--形容生活荒淫腐化。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狗恶酒酸--比喻因环境险恶而令人往而却步。

酒肉朋友--指只能一起喝酒而不能共患难,关键时候靠不住的朋友。

还有带“醉”字的成语:

纸醉金迷--多用以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

醉生梦死--一生如醉梦之中,昏昏沉沉、糊里糊涂;也指骄奢的生活态度。

醉翁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欧阳修的话。后人多指做事另有目的。

一醉如泥--形容醉得泥一般瘫软而扶不起来。

与酒有关的典故也不少:

觥筹交错--表示酒杯和酒筹(酒令筹码)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的情景。

杯弓蛇影--酒杯中出现墙上挂弓的倒影,便以为是蛇,惊吓而病。比喻因无端疑虑而引起的不必要恐慌。

瓮尽杯干--表示酒已喝光。后喻钱已花完。

玉卮无当--卮(zhi支),古代一种很大的酒杯;当,“底”的意思。意思是说:玉制的卮虽然珍贵,若没有底,便毫无用处。比喻华而不实。

……

语言学家们称,在汉语中,与“酒”有关的词、成语极多,“酒”字是与其他字“沾亲带故”最多者之一。假如没有酒,中国的语言库中就少了许多字句。

非但如此,酒与政治、酒与历史、酒与生活、酒与诗歌、酒与书法、酒与戏曲、酒与美术……酒作为一种文化,的确博大精深。

看了上文,谁还能说“没有酒创造的文化”?

酒文化自出现至今,已丰富发展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酒文化有不同的表现。

商代,纣王造个酒池可行船,整日里不是美酒就是美色,还时常抱着美女跳进酒池戏饮,玩昏了头,把江山也玩没了,验证了大禹“日后必有酒色亡国者”之预言。由此看来,商代留下的无疑是“酒色文化”。别以为这是戏言,如果看一看《封神演义》这本书,就会发现“酒色之徒”正是商代的“专利产品”,而且盛产。

周代吸取商代的教训,颁布《酒诰》,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禁酒,不仅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最严厉的一条是不准百姓群饮:“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看明白了吗?对民众聚饮不能放过,统统抓起来送到京城杀掉。《酒诰》还规定,执法不力者同样有杀头之罪。

那还要酒干什么?酒不能不要,周代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酒祭文化”出现了。接着是前面讲到的时、序、数、令,“酒仪文化”也自此而始。如果谁认为周代之前的“酒疏文化”、“酒色文化”有调侃之嫌,不服也罢。但周代的“酒祭文化”和“酒仪文化”是有史料记载的,决非空穴来风。这么说吧,周代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属于开创性的。

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也就是说,专司酒务的酒吏出现了。同时,酒与政治的冲突鲜明化。这时期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最终是屡禁不止。为什么?因为禁酒的理由都是“以防乱政”,酒民不服,连许多权贵都坚决反对。东汉献帝建安初年,北方初定,群雄未灭。当时曹操当政,励精图治,练兵屯田,下令禁酒。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孔融。孔融是何等人?是当时士大夫中的中坚人物,在朝野的影响力不逊曹操。孔融写了著名的《与曹操论禁酒书》,探讨禁酒的是非,列举酒的好处,说明治国不能无酒
,特别指出大汉江山靠的就是酒。他排列了“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卮酒”、“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与汉”等论据,得出结论:“是由观之,酒何负与政哉”!总之,在孔融看来,禁酒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看后,复信孔融,说夏、商两代都因酒废政、因酒而亡,所以应引以为戒,必须禁酒。孔融也复信反驳道:“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以为,禁酒者无非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拿出“亡国之戒”禁酒是因噎废食,决不足取。

再说刘备占领蜀国后,也下令禁酒,并规定凡家中有酿酒器具者,皆按私酿论罪。一天,刘备和老部下简雍外出,简雍指着路上的一男一女对刘备说:“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问何以发现他们要干伤风败俗之事?简雍答:他们身上都有生殖器,当然能行淫,这就同家里藏有酿酒器皿就能酿酒一样。刘备明白了,自己最信任的老部下原来是拿这个做比方,反对禁酒,于是哈哈大笑,马上解除了禁酒令。

今天的人们都不怀疑酒是好东西,可我们的老祖先在很长一段时期看不惯它,从它一出现就禁来禁去,一直到了魏、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颁布酤酒法,酒才有了合法地位。“合法地位”意味着酒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而且能够公开买卖,紧接着便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于是,“酒财文化”出现了。有人说中国的酒税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期,那时就有了“酒财文化”。这种说法也有点影子,因为当时汉武帝实行了“抽税”政策。但那一时期还没有走出酒禁,酒的“合法地位”还未确定,真正意义上的“酒财文化”不可能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酒业发展已达到空前规模。那么,唐宋时期酒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这一时期,酒与诗、酒与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等,相融相兴,沸沸扬扬。有章节专门介绍此时酒文盛况,此处不赘。

忽必烈入主中原不断征伐,明代起义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都闹得百姓四处迁徙避患,比如河南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客家人赴粤、闽等。中国人的居住地大分散,地域文化逐渐形成,与此相应的“酒域文化”随之产生,如不同地域的不同酒俗、酒礼丰富多彩。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了。“酒民文化”有三大特征:首先是“人本特征”--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二是“生活特征”--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比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生活内容。三是“变化特征”--五十年代刚建国,经济困难省着喝;六十年代搞斗争,和谁喝酒分得清;七十年代不开放,喝酒不能太张扬;八十年代搞改革,精神抖擞上酒桌;九十年代有了钱,公喝私喝长脸面;廿一世纪重健康,喝酒还要讲质量;时代还在向前走,中国酒民雄赳赳。

 

 

2. '논어'속의 술과 음주 

论语中的酒与饮酒

 

 

《论语》中先后六次提到了酒文化,五次是酒礼酒俗,一次是酒具。其中最著名的是“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喝酒是没有限制的,但一定不喝过量之酒。《论语乡党》篇中还记载有孔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觚不觚,觚哉!觚哉!”。
其它两处是“乡党”第八章,“沽酒市脯不食”;“子罕”第十六章,“出则事公卿,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与我哉”?
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国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影响也很大。

首先,饮酒是高尚的社交活动。一乡之人在特定节日或庆典,相聚饮酒,共叙乡情,有助于闾里的认同与共识。《论语》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孔子与乡人饮酒,结束之后,总是要等老年人离席,他才离席。今天大家聚餐时,往往不大注意年龄大小,只注意身份高低。于是,聚餐无异于上班,有时还要恭请长官训话,实在减少许多乐趣。

其次,饮酒若是享受,则应该想到父母与长辈。《论语》提及,“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26agrave;n),曾是以为孝乎?”(《为政》)意思是:这样还不够,但是至少应该如此。可见古人以酒食奉养父母,是孝心的表示,同时还须努力“和颜悦色”。我们经常在外应酬,是否想到父母也需要我们陪伴共同进餐?

第三,谈到饮酒的节制问题,孔子的表现令人佩服。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他的酒量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从来不会喝醉失态。有人宣称:“但知人间有酒,不知酒能醉人。”虽然豪气干云,未免有些夸张,并且对身体健康也不好。孔子的酒量则以不喝醉为准。这是需要高度的自知之明与自制之力的。

好花看到半开时,饮酒适到微醺时,最为亲切有味。--古谚接着,谈到“不为酒困”。孔子曾经自述日常生活的原则如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一个人在社会上要尽忠职守,回到家则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遇到丧事的场合,则要力求尽礼,因为人生的礼以丧为大,必须特别谨慎。然后,以“不为酒困”代表日常生活在享受方面的自我约束。何以单单提及“酒”?或许因为酒是不分年龄与体质的人都可以享用,同时又很容易过量上瘾的饮料。万一陷入酗酒的习惯,就是为酒所困了。

能够做到上述四件事,就可以说:“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也可以译为:这些对我有何困难呢?两义并陈,更能显示孔子的人生态度:先求尽好自己的本分,对工作、对上司、对父母、对手足的责任,以及对亲友的丧事,都做得恰如其分。即使对饮酒同乐,也有明确的守则,适可而止。唯有尽其在我,才能乐天知命,我想,“不为酒困”四字,对现代人颇有启发性。

 


3. 주선, 주광, 주의,와 주전

酒仙,酒狂,酒义和酒战

 


沧海桑田,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

酒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음식문화'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의 술문화 35  (0) 2010.12.19
중국의 술문화 34  (0) 2010.12.19
중국의 술문화 32  (0) 2010.12.16
중국의 술문화 31  (0) 2010.12.16
중국의 술문화 30  (0) 2010.12.15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