중국의 술문화 30
중국어원문자료
1. 공자가 술을 논함
2. 오월吴越의 술문화
3. 성경과 음주
4. 경양강의 술문화
5. 주작인이 술을 논함
1.공자가 술을 논함
孔子论酒
中国儒学祖师孔子论酒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父叔梁纥因战功而成为陬邑(山东曲阜城东南)大夫。《史记·孔子世家》中载:“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这里的野合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而指没有按当时的礼仪而结婚。因为叔梁纥在超过六十岁时才结的婚,而颜氏女尚为妙龄,这样已违反了常规的礼仪。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带他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在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环境中生活。十七岁时母亲又不幸过早离世。从此,孔子开始了贫困自强的生活历程。孔子一生好学,多能鄙事。孔子以他的渊博学识,周游列国,而未能求得稳久的仕途,但整理文籍,编辑五经,教书育人且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其桃李满天下,终于成为学祖儒师。袁宏道的《觞政·八之祭》中的一段话强调和突出了孔子在酒文化上的地位。“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先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这里袁宏道仅凭一句话,便把孔子称为“酒圣”、“觞祖”、“饮宗”实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精紧的概括。以下是《论语·乡党》中的整段文字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全文主要是针对饮食而言的。但是,“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这二句话与“割不正不食”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即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当人们第一次发明了酒或发现了酒时,最深的印象是这东西竟有如此的神奇,应该用来祭祀祖宗或先人。也确实我国的酒是为礼而设的。而礼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唯酒无量不及乱”是人们最常提及的孔子言论或语录,孔子以客观的感受和主观的修养,得出唯有酒对于人来说是没有固定的量的。可以不加限量,只要没有到达“乱”的程度。实际上,孔子的酒论,都是与他一生为之奔走的观点相一致的。即都是以“周礼”作为他人生最高的礼治目标。或可以说,礼治作为他对当时治理社会的一种坚定信念。所以这里说的“乱”并不局限于醉酒狂乱,而重在于不违反礼法伦常。因为接下去还连着一句“沽酒,市脯,不食”,人们在提及“唯酒无量不及乱”时,往往忽略这下一句,而对这下一句均解释为:从市上打来的酒,买来的肉不吃。更有甚者,认为孔子早就懂得食品的卫生要求,市场上不干净的东西是不吃的。让人找不到北。其实这下半句的“沽酒、市脯”不食,也是从孔子的礼治说教出发的,他认为酒之饮,只能在祭祀行礼时才可以,才符合礼仪。而从市场上随意地买酒买肉,在既不敬先人也不祭神明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不按传统规矩饮酒吃肉,对孔子来说,这种违反礼仪的作法他是不干的,就算是买到了他也不吃,这是作为老师的率先垂范,是《仪礼》、《礼记》编写审定者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并非单是望文生义所能解释得了的。
在孔子的理想中,社会必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有人都要遵守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而要实现礼治,则需有仁。“仁”是孔子追求和提倡的人生最高境界。对“仁”的阐述很多,从“仁者爱人”到“仁远乎哉?欲找仁,仁斯至矣”。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首要条件。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办法便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复礼便是恢复周礼,又是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周礼是“礼不下庶人”,孔子则发展为“齐之以礼”。主张对一切人都应有礼。《论语·颜渊》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礼是治国之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礼记·哀问》中有:“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辩君臣上下之信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在《论语、季氏》中有“不学礼·无以立”对超越礼仪的“及乱”行为,孔子认为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他希望社会、希望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都能对礼自觉遵循。
孔子的语录集《论语》中多处记载与酒有关的言辞语录,尤其是酒为礼设,循规蹈矩的说教贯穿全书。
《礼记·礼运》中孔子谈到酒和酒器的放置摆设时有:“玄酒在室,醴在户,粢醍在望,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祭祀中的礼乐,酒品、器物的列放都应符合礼制的规范,有一种庄严和神秘的氛围,似乎有点酒神精神雏形的体现。《礼记·礼运》中还记有孔子的话:“……盏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孔子认为夏盏和殷都是先王用的酒器,只有周天子与鲁国公,祭天时才能用的酒器,后来诸侯也使用了,这都是不合礼法的,“僭君”行为。《论语·雍也》中也有记述,孔子看到不符合周时的酒器“觚”,便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叹息,意思是说现在的觚不像周时的觚,这是觚吗?是觚吗?的感叹疑问。也可理解为现在的礼已不像周礼了,你们还能标榜为礼吗?
在等级制度中孔子的酒论也列入其中,如《论语·为政第二》载“有酒食,先生巽,曾是以为孝乎?”说白了就是有酒肉应先敬年长的。为什么一定会有先生可以敬呢?因为酒为礼而设,而举行这种仪式时,根据规定由长者主持,既然有长者则敬长者是礼仪的一部分,饮酒时当然须先敬长辈,这其中也不排斥在家中以礼待人时的举止。
如果我们通观《礼记·仪礼》不难发现酒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是为礼而设的,只有在遵循礼仪,礼节时人们才可享用,只要不违反礼制,礼仪能喝多少就喝多少,那种没有祭祀,没有礼仪时的随意饮酒是不合礼的,作为一代师长,
则是不为的。所以他才说:“沽酒、市脯、不食”。这并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食物,孔子是不吃的,而是不符合礼法不通过祭祀礼仪等形式,而直接从市上买来的酒食不吃。其对学生和后人的教育,一以贯之是为了实现孔子理想中的“礼治”社会。在《礼仪·乡饮酒礼》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对礼严格而谨慎的行为,从酒礼出发,通过酒食的摆设到如何按规定入座,如何举杯、举爵,如何敬祖、如何答礼到如何离席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要求。《乡射礼》前半部分也作了同样的要求。可见当时对执觥饮酒的繁琐礼节达到何种程度。一个作为师长的孔子,当然要热衷于仪礼了,而礼上的酒是没有限量的,只要合乎礼仪,不乱设,便是有礼,便是有度了。而这一“不及乱”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中庸”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甚乎!民鲜久矣”。这就要求人们用“中”这一方法,使人们能“允执其中”。子贡曾问孔子,师和商两个人谁好一点,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又问:师比商是否好一点,孔子说:“过犹不及。”孔子对他的学生总是设法裁过和补不及。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朴实多于文采,便显得粗俗;如果文采胜过朴实,便显得浮夸,只有将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达到中庸的目的,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饮酒也一样,酒为礼而设,如不用酒则显得比较粗俗,对不起先人和客人;如酒多到乱了礼仪法度则又失去了礼。唯有用酒而又不失礼仪,才是应该追求的。而饮酒当然更不能狂醉而乱了心智。只有文质彬彬便无限止了,便是君子。
我们在提及酒文化时,还往往会从酒量上引用“尧舜千钟,孔子百觚”的说法。这里主要有二个出处,一是《孔丛子》一书中有“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有谚云: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子高曰:以予所闻,圣贤以道德兼人,未闻饮酒。”孔融的《难曹操禁酒书》中有“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不百觚,无以堪上圣”。第一个出处是双方互相对豪饮的理解和举尊者的例子。意思互为相反。第二个出处是孔融为了反对曹操禁酒而举出圣贤的例子来镇唬曹操,似可信孰不可信。为何?孔子的孙子子思应该比较了解其祖父的,而子思曾经说过:“夫子一饮,不能一升”,可见饮酒量不大的,再观各大史籍,也无孔子饮酒的记载。可见孔子绝非好酒之徒,这更说明了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是不独针对饮酒而言的。“沽酒不食”,“非礼勿动”才是孔子真正的酒论。
2. 오월吴越의 술문화
吴越酒文化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独树一帜,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吴文化丰富宝藏中还蕴藏着一个灿烂的瑰宝:酒文化。
酒文化,在苏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土壤里整整流淌了2500年。她源远流长,酿造了多少醉透古今的文化遗产;她独领风骚,在华夏酒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篇章。
吴文化和酒文化有着血溶于水的关系。可以说,吴文化孕育了酒文化,酒文化丰富了吴文化,酒文化是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文化中的一个精华。离开了酒文化,吴文化将逊色不少;有了酒文化,吴文化才更加绚丽夺目。
苏州的名城培育了吴文化,其中包括酒文化。唐宋时代,苏州城开始走向繁华,酿酒业也开始发展。白居易《谢李苏州寄五投酒》诗盛赞云:“倾如竹叶盈樽绿,饮作桃花上面红。”苏州酿酒业的崛起,酒文化也随之悄然兴起。唐代壁画《吴王宴姑苏台图》,流传甚广。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五投酒至宋时仍负盛名,其法“曲米与浆水已入瓮,翌日又以米投之,有至一再投者,谓之投,其酒则清冽异常,今谓之五投。”到了清代苏州城的民间酿酒日益盛兴。出的名酒有坛酒、女贞酒、福贞酒。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给苏州名城的酒文化注入了新的源泉。
苏州的名人贡献于吴文化,同时也酿造了酒文化。苏州的历史名人多,名人之中又数文人多。历代状元吴地独占鳌头,文状元45位,武状元5位。“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明人徐有贞语)。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文思如泉,每有佳句华章。一部浩瀚的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着酒的芳香。历代文人嗜酒,苏州文人尤甚。据考证,苏州历史上的文人大都饮酒,且酒的诗文、绘画、书法佳作甚多。唐代“饮中八仙”之一的张旭是苏州人,号称“酒帝诗仙”的顾嗣立也是苏州人,还有陆龟蒙、范成大、唐伯虎、祝枝山、张灵、冯梦龙等也都是苏州人。张灵豪放喜饮,每以刘伶、李白自况。相传唐伯虎为其作《张灵行乞图》,盛传一时。冯梦龙撰写《酒史》,选录和描述当时名酒《酒品》一篇,其中诗词歌赋可征者占56%,为中国酒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寅更是酒酣作画,皆入神品,当时有“若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锺”之谚。祝枝山的《春日醉卧戏效太白》诗写独自饮酒的乐趣妙趣横生。还有外来定居苏州的文人墨客,如“汉书下酒”的苏舜钦,自称“醉吟先生”的白居易,“千日之醉我可醒”的范仲淹,一生爱酒兼咏酒的杨万里,等等。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豪,往往饮酒也是鼎鼎大名。假如没有这些文人,苏州历朝历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将寡淡许多;假如没有酒,这些文人的佳作韵味也将少了许多。
苏州的名胜带动了旅游文化,也滋润了酒文化。苏州古城、古镇、古典园林,在江南一枝独秀,历朝历代生活富裕,经济发达。魏晋东渡以来,苏州就是旅游胜地。旅游业促进了餐饮业,产生了苏州的美食文化。美食文化和酒文化不可分割。苏州王四酒家的出名,就是文人与酒的结晶。苏州《小小得月楼》、《满意不满意》电影的拍摄,乃至小说《美食家》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苏州成为驰名中外的美食之乡,同时也成为享有盛名的酒文化之乡。
苏州的酒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资源丰厚,博大精深,众多的酒仙、酒文、酒诗、酒画、酒令、酒联、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是吴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苏州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亟待挖掘。
3. 성경과 음주
圣经与饮酒
在西方经典中,《圣经》流传最广,据1981年统计,已被译成275种文字,1710种版本。《圣经》又被称为《新旧约全书》,是基督教的经典,又是读者最多的世界经典名著。
西方人读《圣经》比中国人读《论语》还要认真。《圣经》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思想基础,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圣经》又为西方乃至世界文学留下了永无穷尽的文辞、主题、神灵和灵魂。它也是我们了解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窗口。
《圣经》分为旧约、新约两大部分,旧约三十九卷,新约二十七卷。“约”指上帝和人所立的契约。“旧约”指上帝和他的选民---以色列人,原来立的约。后因以色列人背约犯罪,上帝又赐下独生爱子为救世人而受死流血,和世人重新立约,故称原定约为“旧约”,重定的约为“新约”。新、旧约共计66卷,其中在45卷,共166处提到了酒。所议之深,论述之精,影响广大,绝无仅有。
《圣经》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在“新约”约翰福音第二章记载的耶酥以水变酒。他变的酒还是结婚 的喜酒、最好的酒,共六大石缸、六百公斤。这是耶酥作为上帝的儿子来到人世间所行的第一个奇迹。“以水变酒”的故事寓意是指人生的改变,人的一生若没有信仰和追求,就像淡而无味的水。人生只有具备了纯正的信仰和美好追求,才能酿成馨香无比的美酒。
二是,在《圣经》提摩太前书第五章第二十三节中,因信仰被囚禁在狱中的保罗,写信给他的“属灵的儿子”、年轻的教会首领提摩太,让他喝点酒以治疗其肠胃病时说,“因你胃口不清,屡次犯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点酒”。这说明外国人很多年前,也认识到了酒的医疗作用。繁体字“醫”底下就是罐型酒瓶,也说明了我国古代饮酒与医疗的关系。
三是,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罗得在山洞里喝醉了酒,挪亚在葡萄园的帐篷里喝醉了酒,前者醉得不省人事,竟先后与两个亲生之女苟合,并使她们怀孕。后者醉得不知羞耻,穿了”皇帝的新装“......都出现了不该出现的“洋相”。
四是,在《圣经》新约以弗所书第五章十八节中,作者保罗告戒人们:“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
问题:圣经关于饮浓酒/淡酒是怎么说的?基督徒饮浓酒/淡酒是罪吗?
回答:一些经节鼓励人们远离酒精(利未记10:9;民数记6:3;申命记14:26;29:6;士师记13:4,7,14;撒母耳记上1:15;箴言20:1;31:4,6;以赛亚书5:11,22;24;9;28:7;29:9;56:12;弥迦书2:11;路加福音1:15)。但圣经没有禁止基督徒饮用啤酒,红酒(淡酒)和其它含酒精的饮料。圣经要求基督徒不要醉酒(以弗所书5:18)。圣经训斥醉酒和它带来的后果(箴言23:29-35)。圣经也要求基督徒的身体不能被任何东西辖制(哥林多前书6:12;彼得后书2:19)。圣经也禁止基督徒作侵害其他基督徒或让他们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来(哥林多前书8:9-12)。根据这些原则,基督徒很难说他们饮酒是荣耀神的(哥林多前书10:31)。
耶稣把水变成酒,甚至耶稣有时也饮葡萄酒(约翰福音2:1-11;马太福音26:29)。在新约时代,水不很干净;没有现代的卫生设施,水中含有细菌,病毒和各种各样的污物,现在的第三世界国家仍然存在这种状况。因此,人们经常喝含污物少得多的葡萄酒(或葡萄汁)。提摩太前书5:23中,保罗告诉提摩太不要喝水(那可能是他胃痛的原因)而改喝葡萄酒。圣经里希腊文葡萄酒这个词是日常用词,那个时代,发酵的葡萄酒没今天这么高的度数,不能把它说成葡萄汁,也不同于现在的红酒。圣经没有禁止基督徒饮用啤酒,葡萄酒(淡酒)和其它含酒精的饮料。酒本身并未受到罪的玷污,基督徒要抑制的是醉酒和嗜酒成性。圣经的原则表明基督徒饮酒在任何程度上讲都不会让神喜悦,这是难以辩驳的。
4. 경양강의 술문화
景阳冈酒文化
景阳冈因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水浒>>,<<金瓶梅>>成功地描写了武松打虎的故事而名扬天下。据史书地志记载和、专家者考证,景阳冈今属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
景阳冈位于黄河下游齐鲁大地西部,恰是中华民族策源地的重要地区。
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景阳冈一带,成功地发掘距今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古城占地35万平方米,几乎兴<<水浒>>描写的景阳冈完全重迭,不仅城墙历历可见,而且城中还有一墓、墓葬等,出土文物中陶和黑陶制做的尊、杯等酒器颇多。如此规模的城池座落于此,可知当年经济之繁盛,饮酒已经盛行。
黄河60多次决口泛滥和历代的兵火战乱,使当年的繁华城池淹埋地下,使这里成草木繁生,野兽出没的景阳冈也是可信的。至今还挺立在景阳冈的宋代石碑,上书“武松打虎处”,便是确凿的见证。
“才高八门”、“七步成诗”的魏国诗人曹植,曾被封于景冈以东的二十公里的鱼山一带,在这里游猎,饮酒赋诗,留下大量咏酒杰作。
至于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唐宋时期,景阳冈所在的张秋镇,酒坊已达七十多家,武松途经此地能喝上“透瓶香”这样的好酒,全在情理当中。
<<水浒>>中李逵坐衙的寿张县,今是阳谷一个镇。水泊梁山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在其南部,自唐宋至清末,一直属寿张版图。<<寿张县志>>有一首描写一带民间饮酒的诗雲:“终日朔风吹玉树,过朝寒露落琼花。南郊闭户书为枕,北裹园爐酒当茶。”豪饮之风,酷似<<水浒>>。
二
两部古典文学名著,一个神威过人的打虎英雄,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景阳冈酒文化。景阳冈美酒,源于<<水浒传>>,成于<<金瓶梅>>。
上下数千年,纵横八万里。人间事千姿百态,酒文化万般变化。景阳冈酒文化既不同于暗藏杀机的鸿门宴,也不同于曹植的煮酒论英雄;既不同于门酒诗百篇文人才子式的借酒抒怀;也不同于交友结盟的推换盏;既不同于论功行赏的宴会,更不同于迎来送往的礼仪--景阳冈酒文化是饱含豪放和无畏、充满人情味、真正的英雄酒文化。无拘无束,开怀畅饮,坦露心胸说话,光明磊落做人,而在凶暴的猛虎面前,又能借助酒的威力奋力拼搏、勇注直前。景阳冈酒文化,是最能给人信心和勇气、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酒文化。
三
景阳冈酒文化,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以后双借助文学名著走向辉煌。历史名人,尤其共和国的领袖,将领及当代文学大师,艺术大师的赋诗题词,极大地丰富了景阳冈酒文化的内函,使其位倍加显赫。
毛泽东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就题写了“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以激励这一带人民英勇无畏地、战胜强敌的精神。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专为景阳冈酒题写“昔日助武松除虎豹,今朝壮军威杀我豺狼”,景阳冈酒已成为捍卫祖国神圣尊严壮军威的英雄酒。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为景阳冈题诗云:“景阳冈上踞猛虎,傍及十里无人烟。二郎武松真好汉,臂力暴万民安。八百年来成佳话,口碑载道世世传。”
著名书法大师欧阳先生为景阳冈酒题诗云:“可壮英雄打虎胆,能增隽士兴诗才。”
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即兴挥毫洒墨,为景阳冈酒业献上了精美的“武松打虎图”。
著名文学家沈雁冰、著名书画家舒同、吴作人、杨莹及古今诗人题赠的墨宝诗文不下百件,成为景阳冈酒文化的珍品。
四
景阳冈酒有着悠久历史和精湛的酿造技术。新中国成产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阳冈人努力发掘民间传统酿造技术,同时积极借鉴外地名酒名厂的先进经验,怀当地之绝技,匯古今之精华,使景阳冈酒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英雄酒。
景阳冈酒酿造工艺中,严格继承和运用了中国酒曲发酵法。酒曲发酵是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等同的又一发明,而且远在周代就广泛运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饮食文化的杰出贡献。景阳冈酒的酿造,严格按照枉曲发酵工艺,粮食精选,水质甘洁,程序严谨,酒器讲究,严格储存等,确保酒的质量永属上乘。
景阳冈人有名格言:“人淳酒纯”。他们深知,一种酒就是一个地域民风民情精华的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美酒。用景阳冈人的纯朴和真诚去酿酒,既继承武松打虎的坦落豪放和酒威、酒韵,又保持了质朴浓烈的老酒滋味;既有精湛的酿造技艺,又有不断增强的酒文化内函,这便是景阳冈酒保持畅销不衰的真谛。
目前,就阳冈酒业已发展成为具有年产三万吨糧酒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所产三大香型(浓香、酱香、兼香)五十多个品种,高中低档度兼备。曾获“山东省保持产品”、“中国历史文化名酒”、“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吕国名牌商品”等。景阳冈牌商标,系山东著名商标。
五
在白酒诗业激烈战争的大潮中,景阳冈人深深认识到,酒是人类历史的晴雨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和文化氛围,对酒文化的赏识不相同,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美。
景阳冈人,在保名牌,逐步扩大销售阵地的同时,敏锐地适应时代需求,不懈地丰富文化内涵,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确保强劲的发展势头。跨入二十一世纪,销售收入有望突破50亿元。(来源:山东景阳冈酒业有限公司网)
5. 주작인이 술을 논함
周作人谈酒
下面这篇短文来自网络,可能是周作人先生的作品,如果有任何问题请留言斧正。
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我虽是京兆人,却生长在东南的海边,是出产酒的有名地方。我的舅父和姑父家里时常做几缸自用的酒,但我终于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糯米,因为儿歌里说,“老酒糯米做,吃得变nionio”--末一字是本地叫猪的俗语,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的手法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工人不办,平常做酒的人家大抵聘请一个人来,俗称“酒头工”,以自己不能喝酒者为最上,叫他专管鉴定煮酒的时节。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他“七斤公公”,--他是我舅父的族叔,但是在他家里做短工,所以舅母只叫他作“七斤老”,有时也听见她叫“老七斤”,是这样的酒头工,每年去帮人家做酒,他喜吸旱烟,说玩话,打马将,但是不大喝酒(海边的人喝一两碗是不算能喝,照市价计算也不值十文钱的酒,)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一二百里路被招到诸暨峰县去。据他说这实在并不难,只须走到缸边屈着身听,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是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酸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别人仍不能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骨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
大人家饮酒多用酒盅,以表示其斯文,实在是不对的。正当的喝法是用一种酒碗,浅而大,底有高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香宾杯。平常起码总是两碗,合一“串筒”,价值似是六文一碗。串筒略如倒写的凸字,上下部如一与三之比,以洋铁为之,无盖无嘴,可倒而不可筛,据好酒家说酒以倒为正宗,筛出来的不大好吃。唯酒保好于量酒之前先“荡”(置水于器内,播荡而洗涤之谓)串筒,荡后往往将清水之一部分留在筒内,客嫌酒淡,常起争执,故喝酒老手必先戒堂棺以勿荡串筒,并监视其量好放在温酒架上。能饮者多索竹叶青,通称曰“本色”,“元红”系状元红之略,则着色者,唯外行人喜饮之。在外省有所谓花雕者,唯本地酒店中却没有这样东西。相传昔时人家生女,则酿酒贮花雕(一种有花纹的酒坛)中,至女儿出嫁时用以晌客,但此风今已不存,嫁女时偶用花雕,也只临时买元红充数,饮者不以为珍品。有些喝酒的人预备家酿,却有极好的,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此种陈酒例不发售,故无处可买,我只有一回在旧日业师家里喝过这样好酒,至今还不曾忘记。
我既是酒乡的一个土著,又这样的喜欢谈酒,好像一定是个与“三西”结不解缘的酒徒了。其实却大不然。我的父亲是很能喝酒的,我不知道他可以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谈天,至少要花费两点钟,恐怕所喝的酒一定很不少了。但我却是不肖,不,或者可以说有志未逮,因为我很喜欢喝酒而不会喝,所以每逢酒宴我总是第一个醉与脸红的。自从辛酉患病后,医生叫我喝酒以代药饵,定量是勃阑地每回二十格阑姆,蒲陶酒与老酒等倍之,六年以后酒量一点没有进步,到现在只要喝下一百格阑姆的花雕,便立刻变成关夫子了。(以前大家笑谈称作“赤化”,此刻自然应当谨慎,虽然是说笑话。)有些有不醉之量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我觉得非常可以欣羡,只可惜他们愈能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像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黄酒比较的便宜一点,所以觉得时常可以买喝,其实别的酒也未尝不好。白干于我未免过凶一点,我喝了常怕口腔内要起泡,山西的汾酒与北京的莲花白虽然可喝少许,也总觉得不很和善。日本的清酒我颇喜欢,只是仿佛新酒模样,味道不很静定。蒲桃酒与橙皮酒都很可口,但我以为最好的还是勃阑地。我觉得西洋人不很能够了解茶的趣味,至于酒则很有工夫,决不下于中国。天天喝洋酒当然是一个大的漏危,正如吸烟卷一般,但不必一定进国货党,咬定牙根要抽净丝,随便喝一点什么酒其实都是无所不可的,至少是我个人这样的想。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这个我恐怕有点说不明白。有人说,酒的乐趣是在醉后的陶然的境界。但我不很了解这个境界是怎样的,因为我自饮酒以来似乎不大陶然过,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只是生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照我说来,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醉了,困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却未必能说酒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霓,吃语,或是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还要强大。我喝着酒,一面也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结果是借醇酒妇人以避礼教的迫害,沙宁(Sallin)时代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或者在中国什么运动都未必彻底成功,青年的反拨力也未必怎么强盛,那么杞天终于只是杞天,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罢?
'음식문화'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의 술문화 32 (0) | 2010.12.16 |
---|---|
중국의 술문화 31 (0) | 2010.12.16 |
중국의 술문화 29 (0) | 2010.12.13 |
중국의 술문화 28 (0) | 2010.12.12 |
중국의 술문화 27 (0) | 2010.12.12 |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