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 의미의 공간
  • 자연과 인간
의학건강

중의학기초

by 8866 2009. 9. 29.

 

중의학기초

中醫學基礎

중국어원문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绪论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了为世界各人的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  详情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一、朴素的整体观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  详情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详情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  详情
 
 
第三节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节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与五行,最初都是一种生活概念,它是唯物的,在历史上起了反神权、反迷信思想的进步作用,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中医应...  详情
 
 
第三章 四诊八纲--第一节 四诊
第三章 四诊八纲 第一节 四诊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  详情
 
 
第二节 八纲
第二节 八纲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  详情
 
 
第四章 病因学说及辨证--第一节 概述
第四章 病因学说及辨证 第一节 概述   病因就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对病因的论述,包括疾病的发生和致病因素两方面。对病因的认识,除从病史中探索外,主要从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辨认,而形成“病因辨证”。   一、疾病就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其发生和变化是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  详情
 
 
第二节 病因及辩证
第二节 病因及辩证   一、六淫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  详情
 
 
第五章 脏象及脏腑证治--第一节 气、血、精、津液
第五章 脏象及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正如《类经》所说:“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临床辩证论治...  详情
 
 
第二节 心与小肠
第二节 心与小肠   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  详情
 
 
第三节 肝与胆
第三节 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肝藏血 其含义有两方面: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  详情
 
 
第四节 脾与胃
第四节 脾与胃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主运化  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  详情
 
 
第五节 肺与大肠
第五节 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肺位于胸腔,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皆由肺所主管,其含义包括...  详情
 
 
第六节 肾与膀胱
第六节 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一)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  详情
 
 
第六章 卫气营血辩证--第一节 卫分证治
第六章 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辩证理论。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辩证理论,经...  详情
 
 
第二节 气分证治
第二节 气分证治   气分病是温热病的第二阶段,它的特征是发热较重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病邪侵入气化,邪气盛而正气亦盛,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气分热证。除湿温外,各型卫分病传入气分后都化热化火。由于邪犯气分气所在的脏腑、部位有所不同,感邪性质及轻重不一,故所反映的证候有很多类型。常见有: ...  详情
 
 
第三节 营分证治
第三节 营分证治   营分病是温热病邪内陷的较重阶段。多由气分病不解,内传入营;也可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入营分,即“逆传心包”;或温邪直入营分。营是血中元气,为血的前身,内通于心,故营分病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营分介于气分和...  详情
 
 
第四节 血分证治
第四节 血分证治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阶段。血分证其病变以心、肝、肾为主。临床表现除证候较为重笃外,更以动血、伤阴为其特征。主要表现有发热夜甚,伴有神志表现,尚有出血、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   热入血分来源有二:一为由气分直入血分;二为由营分传来。    一、气...  详情
 
 
第七章 治则--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七章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方法两个内容。从整体观念出发,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进行分析、归纳。作出的辩证,然后根据证情制订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则是临证制方遣药的依据,其内容颇为丰富,千百年来一直在防治疾病上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  详情
 
 
第二节 治法
第二节 治法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与治疗原则不同,原则是指导治法的,治法是原则的体现。如脾气虚证,首先确立扶正以祛邪的治疗原则,然后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补气治疗。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大法又称基本治法,概括了具体治法中共性的东西,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如汗、吐、下、和、湿、清...  详情
 
 
第八章 中药和方剂--第一节 方药概论
第八章 中药和方剂 第一节 方药概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野生植物,故有中草药之称。中药又分为熟药和草药,熟药是经过人工加工炮制而成的,而草药是指采集来未经加工...  详情
 
 
第二节 常用中药及方剂--一、解表药和方剂
第二节 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 解表药和方剂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  详情
 
 
二 清热药和方剂
二 清热药和方剂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  详情
 
 
三 温里药和方剂
三 温里药和方剂   定义:凡药性温热,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的药物,叫做温里药。凡以温里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温里方。   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温理法亦称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治疗原则。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  详情
 
 
四 祛风温药和方剂
四 祛风湿药和方剂   定义: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解除痹痛的药物,叫做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祛风湿方。   本类方药主要应用于风寒湿三邪杂夹所致的痹痛。应用本类药方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的新久,或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  详情
 
 
五 泻下药和方剂
五 泻下药和方剂   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  详情
 
 
六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六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  详情
 
 
七 消导药和方剂
七 消导药和方剂   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均称消导药,由消导药组成的方剂叫消导方。   运用消导方药以消除食积腹胀,消化不良或痞块积聚等证的方法叫消导法,也称消食化滞法,属消法范畴。   本法适用于伤食,食滞证,证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或下痢等。同时,也适用于...  详情
 
 
八 祛湿药和方剂
八 祛湿药和方剂。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  详情
 
 
九 理气药和方剂
九 理气药和方剂。   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疏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以理气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气方。   气分病主要包括气虚与气逆。气虚病证主要表现为机体或脏器的功能低下,气虚宜补气,列入补益方药章节阐述。气滞、气逆病证主要表现为机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气滞宜行气,...  详情
 
 
十 理血药和方剂
十 理血药和方剂   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以理血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血方。   血分疾病包含血虚、血热、血瘀、出血等四个方面的症证,治疗时血虚宜补血,血热宜凉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补血方药和凉血方药分别列入补益方药和清热方药章节,本节介绍活血、止血药...  详情
 
 
十一 补益药和方剂
十一 补益药和方剂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种虚证,增强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立法,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做补益方剂。   适应症:   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  详情
 
 
十二 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十二 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凡具有镇静安神或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镇潜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统称为镇潜剂。镇潜法就是运用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药治疗心神不宁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一种治法。   凡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的药物称熄风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称...  详情
 
 
十三 固涩药和方剂
十三 固涩药和方剂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用于治疗各种耗散滑脱证候的药物,叫做固涩药。   凡以固涩药为主而组成方剂,叫做固涩方。   本类药物大多性味酸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足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  详情
 
 
十四 开窍药和方剂
十四 开窍药和方剂   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收做芳香开窍药。   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方剂,叫开窍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由邪气壅盛、蒙蔽心窍所致的窍闭证,亦称闭证,闭证因其病因不同,又有寒闭,热闭之异,治疗亦有凉开,温开之别,故本类方药也有凉热之分,...  详情
 
 
十五 驱虫药和方剂
十五 驱虫药和方剂   凡能驱除或抑杀某些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以驱虫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驱虫方。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所致的疾患,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较为多见的疾病,临床上多见有腹痛腹胀,呕吐、涎沫、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肛门,耳、...  详情
 
 
第九章 常见病的辩证论治--第一节 冠心病
第九章 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第一节 冠心病   概述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受累特点是其内膜有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病变,常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本病...  详情
 
 
第二节 慢性肝炎
第二节 慢性肝炎   概述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数型。乙型或两型肝炎均可能转成慢性肝炎, 而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者尤多。本节主要阐述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诊治。   慢性肝炎患者,是指病程超过1年,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及肝组织活检常比较明显者。如恶主、纳差、腹胀、肝区不...  详情
 
 
第三节 溃疡病
第三节 溃疡病   概述   溃疡病(消化性溃疡)是指在某种情况下,胃肠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本病只发生在与胃酸接触的部位如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Meckel憩室。约95-99%的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分别称为胃溃疡...  详情
 
 
第四节 大叶性肺炎
第四节 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多发病,大多由肺炎双球菌感染而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的渗出性炎症和实变,呈叶、段分布,重者可累及数叶,有20-30%病例可发生菌血症,严重菌毒血症可有周围循环衰竭。   中医学认为肺炎是肺系的外感热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详情
 
 
第五节 肿瘤
第五节 肿瘤   概述   肿瘤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威胁很大,在医学领域中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研究课题。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的学科。   全世界每年死于癌症者700万以上,现在癌症患者约3700万,我国每年新发病100万人,死亡80万人,由于过去许多...  详情
 
 
第十章 经络及针灸--第一节 经络腧穴总论
第十章 经络及针灸   概 论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详情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一)   一、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图10-4)   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  详情
 
 
第三节 刺灸法
第三节 刺灸法   针炙法的种类很多,本节介绍常用的针灸法,包括毫针、灸法(附:拔罐法)、三棱针、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头针及针刺麻醉等。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毫针分为五个部分:以铜丝或铅丝紧密缠绕的一端为针柄;针柄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  详情
 
 
第四节 其他疗法
第四节 其他疗法   一、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在病员身上推穴道,循经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使机体内部产生发散、宣通、补泻等作用,从而达到散寒止痛、健脾与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扶正祛邪的目的。 图10-89 推法   ...  详情
 
 
第五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五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一)中脏腑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  详情

'의학건강'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의약학진료기초  (0) 2009.09.29
신종 인플루엔자 서울, 경기지역 약국 명단  (0) 2009.08.25
황제내경 2  (0) 2009.05.04
황제내경 1  (0) 2009.05.04
동의보감 12  (0) 2009.05.04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