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 의미의 공간
  • 자연과 인간
중국사

벌리현지勃利縣志

by 8866 2009. 9. 18.

 

벌리현지

勃利縣志

대사기

군사  교통

교육  사회

 

 

 

 

 

 

大事记

 

1862年(同治元年)

   2月14日 黑背(今林口县管辖)金矿工人葛成隆、李玉、董任田、谢福等聚集工人、农民

数千人举行起义,攻打三姓城。清军协领凌祥、富尼亚罕、纳尔吉等率马步兵500余人,在三

姓城南18里演武基一带与起义军展开激烈战斗。起义军领袖葛成隆负伤,土炮自炸队伍溃散。

葛成隆潜至兴凯湖一带,越过俄界隐藏于雷凤河(即勒夫毕拉河)附近山中。后由张义福、王桂

章告密,引清军将葛成隆扑获凌迟处死。页码:9

1880年(光绪六年)

  11月 开放三姓领属倭肯河以东八虎力河、七虎力河、嘎什哈岭南大、小刁翎等20余

万垧荒地。页码:9

1881年(光绪七年)

  是年 开办三姓矿务局下属驼腰子、黑背山两处金矿。是年 吉林将军铭安、吴大澄奉命开放三姓界,在倭肯河流域招民垦荒。页码:9

1883年(光绪九年)

  是年 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吴大澄修筑从宁古塔至三姓的驿道600里。页码:9

1896年(光绪二十六年)

  是年 清军统领全亮、左司佐领英林、营总舒连喜,率领防军与三姓东金沟矿总办宋

占鳌所领300余名金矿工人及满族、汉族、赫哲族群众,在倭肯河两岸痛击沙俄侵略军。击伤、

击沉俄轮船各一只。页码:9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是年 朝鲜族人由佳木斯、勃利转徙依兰定居。页码:9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是年 依兰知府派陈洛广在勃利境内放荒1.8万亩。页码:10

1909年(宣统元年)

   4月 9日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清政府拟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

缺。6月2日(四月十五日)会议政务处议奏获准,勃利县仍拟暂缓设治。页码:10

1910年(宣统二年)

  是年 东北路道尹王瑚(字铁珊)决定修筑依兰——勃利——密山官道,全长270公里。

为储存军粮存放物资,在今大四站乡西北1公里处筑粮台1个。页码:10

1915年(民国2年)

  是年 长寿县委员李廷文、方正县委员张丙南奉命勘踏勃利荒地,绘成《勃利全图》。页码:10

1917年(民国6年)

   9月15日 经吉林省长公署批准,在大四站成立勃利设治筹备处,姚鸿钧为设治委员。页码:10

1918年(民国7年)

  5月 匪首查山带领20余名匪徒绑架勃利设治委员姚鸿钧,后由民众求情放回。9月15日 经吉林省公署批准设勃利县。姚鸿钧为县知事。页码:10

1919年(民国8年)

  春 勃利县公署设立收捐处,牛喜田为勃利县收捐处主任。8月 1日 在县公署所在地鸡心镇(今大四站乡)成立模范小学。9月 勃利县公署从鸡心镇(大四站)搬迁到大碾子河镇。页码:10

1920年(民国9年)

  3月31日 勃利县设立警察所,邱竣为所长。内设总务、行政两个股。10月17日 勃利县公署召开民众会议,宣布全县设13个甲。页码:11

1921年(民国10年)

  秋 由栾鸣九、王喜亭、殷达舟等人合资1.8万元哈大洋,开设“阜丰涌”烧锅。1933年10月又以2.8万元兑给齐圣言,改号为“济东源”烧锅。1946年县政府接管,改为国营勃利县酒厂。页码:11

1922年(民国11年)

  4月12日 勃利县成立农会,孙方度被选为会长。5月 7日 吉林省陆军第四混合旅步兵第一团第一营进驻县城。页码:11

1924年(民国13年)

  5月2日晚 土匪“仁义军”200余人攻进县城,烧毁县公署和全部档案,抢夺枪支弹药、

马匹和民众财物,绑架县知事熊希尧。同年秋,在勃利镇北二道街新建县公署。1938年日伪时

期又迁到今县政府所在地。4月11日 县公署委任吴吉廉为司法科科长,罗祥麒为行政科科长。5月25日 县公署委任范熹恩为县清丈处主任。6月 4日 县公署派刘荣陡对全县17所私塾学堂进行整顿,合乎要求的改称国民小学校。6月17日 县知事吴钟麒考察了全县13个甲的民众生活、匪情和土地资源等情况。6月21日 县公署指令农会会长于文奎负责建筑南大营。支付施工费25万吊(吉帖)。8月 1日 县劝学所改为县教育局。页码:11

1925年(民国14年)

   1月 由刘子仁、李润芝、张树田等3人合资购载货汽车4台,万国牌大客车两台,组

建长途汽车公司。10月 2日 县公署第三号布告。严禁本县境内私种大烟(鸦片)。凡发现私种者。铲除烟苗并罚重金。10月 7日 县成立初选事务所(负责选举事宜),贾祥麟任所长。10月15日县初选事务所召开选民大会,选举周殿晨为吉林省议会代表,邱述尧为候补代表。页码:11-12

1926年(民国15年)

  1月 6日 县成立实业局,孙方度任局长。5月 县警察所在县城西门里设立第一区警察分所。5月12日 县公署拨款42 992吊(吉贴)在碾子河建木制大桥(今碾子河大桥处),宽2丈,长

3丈。6月 商民捐款200万吊(吉帖)挖县城护城壕,宽一丈,深七尺。围墙内面积1 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各设城门一座。9月11日 县派购东三省公债6 920元(现大洋),结果完成7 130元。12月 “同兴公司”、“阜丰勇”、“东聚泉”、“双合永”4家商号私自发行地方流通券200万吊在全县流通,后被依兰府发现,限令收回。是月 县警察所在全县境内进行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县有正户1 889户,附户2 453户,正附户合计4 342户。男17 534人,女12 961人。总人口30 495人。页码:12

1927年(民国16年)

  是年 县召开第一次体育运动会。各学校师生和社会青年100余人参加,历时3天结束。9月13日 县成立女子小学校,王淑宜为主任教员。页码:12

1928年(民国17年)

   5月19日 县公署决定成立瓦工会,赵庆春任会长。6月 4日 成立私营振北医院,李庆升任院长兼医生。7月 吉林省民政厅视察员王镇川视察勃利卫生工作。7月26日 县成立商务会,选举洪声满为会长,赵文盛为副会长。8月20日 县警察所指令县城各机关、商号、学校门前一律设路灯(油灯)。11月12日 薛豪潜兴办裕民号火犁(拖拉机)公司。驾驶员梅斜阔夫(俄国人),每日开荒百余亩。12月12日 县成立医药研究会,推选李正春为会长。是日 县公署指令警察所在龙爪沟设第二区警察分所。页码:12

1929年(民国18年)

  1月16日 由商会主办在县城北街口设立粮、油、柴草市场。2月15日 勃利县公署第389号训令,全县各甲、机关、学校一律废除中华民国国旗,悬挂青天白日旗。5月 6日 勃利县公署396号训令,全县一律执行官斗(计量器具),并以“世祥顺”商号的斗为标准斗。4月20日 县公署训令将警察所改称为县公安局。6月 7日 奉吉林省政府民政厅第258号训令,勃利县公署改称勃利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6月12日 由张兴一、刘忠达、吕振宇等3人在古城镇创建兴达火犁(拖拉机)有限公司。购进两台30马力火犁,当年开垦荒地1.8万亩。6月25日 英国人路士德牧师到勃利创办基督教会。隶属呼兰教区。7月 1日 勃利县政府发布46号政令,为纪念追悼孙中山总统安葬。各机关、学校、各甲于7月2日至7日降半旗,民众戴黑纱,并严禁宴会、娱乐。10月 勃利县政府决定在小五站设立第三公安分局,连珠岗设立第四公安分局。12月24日 县成立“栖贫所”,收容孤儿,不能自理的残废人,无家可归的精神病患者和孤寡老人。页码:12-13

1930年(民国19年)

   1月 4日 县设三等邮局,孙德山任局长。2月 1日 设立长途电话局,主任孙发英。是月 在小五站、七台河两地初步勘测原煤储量为8 500万吨。2月 8日 周殿晨在本县建立裕勃林业公司。投资1万元(吉大洋),采伐、育林面积为37.15平方公里。 2月18日 县政府第133号训令,各机关、学校、各甲一律废除旧历,执行国历制度。2月20日 奉吉林省建设厅第129号训令,全县统一执行全国度量改革制度,将每斤16两,改为10两制。3月 县政府第262号训令,在大四站建立培基私立小学校,金子庚任校长,孙发英为校董。4月15日 县政府成立清乡局,县长兼任局长,公安局长兼任副局长。8月24日 县政府成立消防队,马润任消防队长。10月 8日 模范小学、女子小学、第一小学、第五小学、第十小学师生100 余人,手执小旗游行示威,反对政府收缴校田地。12月25日 县成立税捐征收局。冬 李梦飞与哈尔滨震大油坊合资5 万元建起“汇丰昌油酒厂”。1946年,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营勃利县制油厂。冬 韩恒均投资哈大洋500元在西河口创办呈文纸厂。页码:13

1931年(民国20年)

春 王显庭、刘景堂合资3 000元(吉大洋)组建“玉发成”酱园。春 县成立民众教育馆,于文魁任馆长。夏 县保卫团骑兵队被改编为吉林省警察骑兵第二十六分队,队长王乐山。夏 县成立卫生队。队长赵景贵。12 月 李德(外号老鲁)夫妇两人从密山来勃利县组建党的特委。李德在县城内组建第一个中共党小组。页码:14

1932年(伪大同元年)①

   夏 王寿臣出资10万元(哈大洋),建“福大”火磨。1937年以15万元伪币兑给王润

丰改号为“元发”火磨。夏 中共勃利党支部归绥宁中心县委领导。6月 4日 县政府第32号政令,抽调保卫团团丁30名,步枪30支、子弹900 发,支援东北军暂编第二混成旅抗击日本侵略者。9月 4日 县政府第156号政令:奉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九号函令,县保卫团改为第668团

骑兵第一营建制。9月 6日 县政府布告:吉林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李杜委任毛鸿勋为勃利县县长。9月25日 李杜发布命令,将依兰县第四、五、六区(今双河镇、恒太、吉兴乡)划归勃利县管辖。10月 5日 县政府第85号政令:设立县支应局(接待过往军队),赵文盛为局长。10月25日 驻勃利东北军168团与日本关东军发生激战,日军破城抢劫财物、枪支、弹药和马匹后,当夜退出县城。

①注:1932——1944年为日伪统治时期。为尊重史实此期公元纪年夹注伪大同或伪康德纪

年。页码:14

1934年(伪康德元年)

   2月 7日 以孙靖宇为首的大四站救国会,约200 余人埋伏在大连珠河南岸公路两侧,阻

击日本军车3台,打死日军3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2月26日 倭肯连珠岗1 000 余农民发生暴动,反对日伪强征农夫,收缴地照和枪支,并成立了指挥部,组织200余人的武装队伍,捣毁日伪汽车3台,击毙日军3 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物资。4月 以中共地下党员李成林(金大伦)为首。领导勃利县西北楞森林工人大罢工。夏 初李成林由密山调任勃利区委书记。7月 勃利县被划为日伪第四军管区管辖。9月 伪军黄团长和稻田公司经理一行19人,被抗日联军全歼,缴获步枪15支,短枪2支,烧毁汽车1台。冬 勃利区委派老陈到依兰县中学建立了依兰党支部,支部书记唐吉昆,组织委员葛梦伯,宣传委员郎德颐。页码:15

1935年(伪康德2年)

   1月 抗联四军军部、卫队连与一师二团紧密配合,在方家沟一带袭击了伪军赫奎武

团骑兵队,打死伪军20余人。2月 中共勃利区委改为中共勃利县委。李成林为县委书记。2月16日 抗联四军三团和独立营,在团长苏衍仁带领下,攻打日伪“清水组合”和森林警察队,激获战马300 匹和大量枪支弹药,战后抗联四军加强了骑兵部队,“清水组合”成了抗联三团密营。是月 建立了共青团勃利县委,富振生为团委书记。是月 建立了“依勃桦抗日办事处”,负责人李成林,直接领导抗联四军党的工作。3月 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基础,联合谢文东、李华堂、祁明山(祁致中)等义勇军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4月 四军一团团长杨太和、政委李守忠率一团在密、勃交界山区活动,收编了两支伪军哗变部队和一支山林队。4月24日 抗联四军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率领一师二团向青龙山转移,途经依兰县重镇阁凤楼(今倭肯镇连珠岗村)时,遭伪警备连阻击,激战3 小时,占领阁凤楼。击毙伪军2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没收了日本洋行的财产,将其中部分物资分给当地群众。5月12日 金山、赵司令、李延禄部联合300余人,袭击连珠岗伪军,缴获步枪6支及其他物资。是月 勃利县立医院开诊,院长伊藤(日本人)。6月17日 何忠国率四军一师二团在刘家店宿营时,与日军交战,战后缴获日军轻机枪 1

挺,步枪5支,掷弹筒1 个。部队转移到马鞍山时又发现200多日军围攻抗联三团,何忠国率部援战,经过激烈战斗,抗联部队占领了马鞍山主峰。激战中何忠国中弹负伤忍痛指挥战斗,不幸又连中3弹壮烈牺牲。8月 四军活动中心由密山转移到勃利、方正一带。9月 一师代理师长杨太和与政委李守忠,奉命率队去依兰县五道河子参加四军高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八一宣言”精神)。路经勃利缸窑沟时遇敌,在战斗中杨太和壮烈牺牲。是月 四军三团政委金伯万,在执行任务时。被叛徒杀害于勃利通天沟,时年26岁。9月21日 县成立协和会勃利县本部,顾问由日本人担任。部长于启铃(县长兼),有会员3 400人。11月中旬 东北反日联合总指挥部改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页码:15-16

1936年(伪康德3年)

   1月 抗联三军四师破坏了日本正在七台河开办的煤窑。3月 6日 抗日军王荫武带战士50余人,袭击勃利森林警察队。打死日本警佐1人,伪警8人,打伤10余人。4月 成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勃利分行。5月 成立县医师会,推选何化丰为会长。5月20日 勃利县委派团县委书记富振生去祁致中部队。在依兰县第三区(今双河镇),将祁致中“明山”队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富振生。6月 1日 成立县专卖办事处,主要专卖品有鸦片、火柴、煤油和烟酒等。6月 县委书记李成林与抗联四军二团副官刘喜从大四站去依兰县黑背开会,行至马粪包(现福兴村沟里),不幸遭3名土匪暗害。7月 在林口成立道北特委,所属组织有穆棱、依兰、勃利县委。鲍林任勃利县委书记。9月18日 谢文东领导的民众救国军,成立了抗联第八军,于9月20日发表了成立宣言。12月10日 图佳线铁路,林口至佳木斯段接轨,1937年1月试行通车、7月1日正式营运。页码:16

1937年(伪康德4年)

   2月 4日 抗联八军一师一团赵金山部袭击了祁家窝棚(现倭肯镇)自卫团。8 日袭击了第

四区警察署。12日袭击了杏树沟自卫团,烧毁粮食200余石。5月25日 抗联八军六师骑兵队破坏了勃利至杏树段铁路。7月 7日 伪军29团600余人哗变,带走火炮3门,重机枪4 挺、轻机枪16挺和大批步枪及其他军用物资。是月 郝贵林率领10几名战士,到青龙山、小五站地区进行革命活动,遭到日军 200多人袭击。在战斗中郝师长光荣牺牲。9月 1日 设立勃利地区法院和地区检察厅,分别隶属佳木斯地区法院和检察厅管辖。9月11日 伪满军29团团长赫奎武反正(后任抗联八军副军长兼七师师长),将900 余人带到抗联八军军部所在地五道河子。9月29日 中共吉东省委决定,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十军编入二路军序列。10月 1日 勃利县实行街村制。建立1街10村15屯。10月20日 吉东省委任命勃利城区区委书记易恩波(易德山)为县委书记,易不久被捕。12月 5日 全县统一执行集团部落和十家连坐制度强迫农民并屯。冬 设立伪勃利县青年训练所,若熊正一(日本人)任指挥官。页码:17

1938年(伪康德5年)

   5月15日 伪三江省日本宪兵队在勃利县搜捕反满抗日志士。有28人被捕,群众称为“三

·一五”事件。是日 日本关东军373部队在县城西山建筑大兵营。5月 6日 由日本人宫藤、佐佐木、服部森内等3人合资建成勃利亚麻纺织株式会社。1948年由县政府接管改为勃利国营亚麻原料厂。是月 吉东省委派张星担任勃利县委书记。8月22日 抗联八军政治部主任刘曙华在通天沟被叛徒王自孚暗害,时年26岁。9月 设立日本宪兵队,吉屋任宪兵队长。秋伪县政府拨款修建倭肯、杏树、青龙山、七台河公路。页码:17

1939年(伪康德6年)

   5月 1日 勃利县协和会成立青少年统监部和义勇奉公队。3月21日 原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在西四道河子投降勃利日本宪兵队。春 日军在县城东门外、互助、杏树、吉兴、双河修建飞机场,强行占耕地 3 000垧。春 由孙书之等人投资伪币3 万元,组建“合升利”机械制米厂。于1946年与国家合营改称新兴制米厂。1949年5月25日改为县企业公司国营米厂。6月 伪满洲国政府决定成立林口县。将勃利县管辖的林口、龙爪、古城、青山、亚河等村划归林口管辖。9月18日 成立勃利县国防妇人会,隶属协和会本部。页码:17-18

1940年(伪康德7年)

   4月 1日 县金融合作社和农事合作社合并,成立勃利县兴农合作社。6月 伪满洲国交通部理水调查处决定,成立勃利县倭肯水文站。12月 中共勃利县委书记张星等5人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惨遭杀害。页码:18

1941年(伪康德8年)

   5月15日 开办勃利国民高等学校,校长陈煜炎,教职员工10余人,当年招收学生50名。夏 日本人相泽千臣在大六站屯东山开设煤矿,雇佣高庆芳、高庆宽为把头,有矿工50人。页码:18

1943年(伪康德9年)

  11月 伪县公署抽调人员,对各村屯强行搜粮。页码:18

1945年(伪康德10年)

  5月 日本关东军从勃利街、金山、矫家、四甲村屯强行动迁170户去虎林县为日军各

大营种菜。页码:18

1944年(伪康德11年)

  11月20日 日本宪兵队在杏树、勃利街等地逮捕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东岱、桑元庆、曲东

岩、刘清阳及群众80余人,有的被枪杀,有的被送到哈尔滨细菌研究所。页码:18

1945年

   8月10日 苏联红军飞机对勃利县开始进行侦察。11日至18日苏联对日宣战,轰炸军事目

标,炸弹落入县城。8月12日 日本关东军和日本公职人员、日本开拓民开始撤离勃利。8月15日 日伪统治14年彻底崩溃,勃利人民欢庆解放。8月16日 苏联红军进驻勃利县城。卫戍司令部司令官是苏军中校捷尔格乔夫,副司令官是抗联干部曹曙炎。9月 初成立勃利县维持会,会长王润丰。10月 1日 成立国民党勃利县党部,书记长徐凯。10月25日 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孙靖宇,副司令员戴洪宾率领800名干部战士,乘火车到勃利,在群众大会上宣布,正式接管勃利县。10月 由刘忠民等人组织勃利县民主大同盟。11月 4日 由孙靖宇等人组建勃利县临时政府。县长赵聪,副县长李述、刘云阁、马庚晨。11月18日 合江省主席李延禄、中共合江省工委书记李范五、东安地委书记于化南来勃利进行建军建政,委任于化南为勃利总政委,李述为勃利县县长。11月23日 苏联红军撤离勃利,县城防务移交县总队负责。11月30日 县总队逮捕了国民党勃利县党部书记长徐凯和临时政府县长赵聪。12月末 苏联红军再次进驻勃利县城,命令谢文东、孙荣久匪队退出勃利。冬 由王疏珂出资3.2 万元开办农具工厂。1946年由县政府接管,改为国营新兴农具工厂。页码:18-19

1946年

   2月16日 司令员方强带领八路军三五九旅部队进驻勃利县境剿匪。是月 勃利县朝鲜族光化小学开学。5月 翟向坤、杜灿从山东来勃利县,重新组建县委。5月 5日 土匪杨国凤发动“倭肯小事变”。工作团团长施光田等10余人牺牲。5月10日 勃利县成立“木瓦工会”,由群众推选毕福山为会长。8月 6日 合江省委任命翟向坤为中共勃利县委书记。9月26日 根据上级指示,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0月 勃利县成立工会联合会,会长刘祯,副会长毕福山。11月 1日 成立依、勃、桦(依兰、勃利、桦川)青年干部学校,招收学生90人。11月10日 在陈郁领导下,组建城区群众小小合作社,主任杨喜文。11月20日 三五九旅八团五连在西四道河子五虎嘴子活捉谢文东。12月 3日 县政府召开剿匪反奸公审大会将谢文东处决。页码:19

1947年

   1月15日 县委、县政府在大四站召开第一次贫雇农代表大会。大会决定:一、贫雇农当

权;二、平分土地;三、团结中农;四、废除债务;五、婚姻自由;六、管理地主富农;七、

优待军烈属;八、废除地租。1月25日 勃利县第二区(大四站)政府正式成立。1月28日 刘云阁因历史问题被合江省政府撤销副县长职务。2月22日 小五站区203人第一次集体参军。同时小五站东西村开始组织生产变工小组。5月 1日 县成立朝鲜族中学,后并入联合中学。5月11日 勃利县第一次选出模范工作者:徐洪文、孙广成、安善平、梁平、芦泽民、杨众钦、王众衡、杨光、许光弟。4月 1日 县政府在西关校操场召开万人大会。公审国民党先遣军中将土匪头子孙荣久(孙访友),会后枪决。5月 勃利县成立医药联合会,陈渊林为主任。1950年改为卫生工作者协会。是月 勃利县成立大众西医联合医院,院长王延隆。副院长魏春和、董天铭。6月16日 合江省委向全省推广勃利县杏树区刘家屯划阶级成分的经验。7月21日 双河县财粮科长庄凡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0月 组建国营勃利贸易公司。页码:19-20

1948年

  3月 成立合江省企业局驻勃利办事处。5月 县挖金鳖劳改农场购进苏联斯大林100号拖拉机一台,当年开荒300垧。7月 合江省政府决定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8月 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表彰奖励参加解放四平战役中英雄模范人物。秋 县政府没收敌伪遗产亚麻株式会社,改称勃利县亚麻原料厂。页码:20

1949年

   春 省农业厅副厅长田澍来勃利县杏树区永安村搞评定土地等级试点,按评出的等

级交售公粮。副县长岳亦石;干部蔡运述、孙广成各区区长参加了试点工作。5月11日 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勃利由松江省领导。5月25日 撤销合江省企业局驻勃利办事处。是日 勃利县企业公司。6月 本县遇到两个多月大旱,全县动员3万人、2 000余辆大车参加抗旱,打简易井

554眼。7月 1日 成立勃利县供销联合社。9月20日 勃利县召开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总结建政工作经验。10月 1日 县政府接收大众联合医院。改称县立医院,院长王延隆。10月 7日 县政府成立县区两级干部学校。页码:20

1950年

   1月13日 县政府决定将倭肯民主屯、平安屯的朝鲜族户,杏树区杏鲜屯、东明屯划归江

丽区管辖。1月20日 县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东北局指示,各区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各村主席一律改称为区长、副区长和村长。2月12日 县民政科在倭肯区试点,将分散的中西医9 人组成第一个医药合作社,3月1日开始营业 3月 5日 召开勃利县劳动模范大会。出席会议劳模79人,会上表彰奖励在农业生产和开展农业互助合作有贡献的人。4月16日 倭肯区忠义村发生火灾烧掉民房77间,粮食28.8万斤,受灾户68户。5月 3日 经省政府批准。倭肯区连珠岗村划分为东西连珠岗两个行政村。5月25日 县成立工商管理委员会。8月 5日 县政府成立防汛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县防汛工作。9月 9日 全县统一传达贯彻《婚姻法》。10月 1日 成立抗美援朝战勤后方医院,院长杨志敏,协理员杨光。是月 县委、县政府动员1 480名农民。组成抗美援朝担架团,伊东阳任政委,赴朝参战。11月 2日 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县政府选派朝鲜族干部李忠雄、黄大都等6人随军赴朝担任翻泽工作。是月 中兴区八家子村常年互助组组长张宗财出席全国工农兵群英会。12月 8日 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有619名志愿兵赴朝参战。冬 勃利县有线广播站建立。页码:21

1951年

   1月 9日 县政府成立监察委员会。1月30日 县委、县政府动员干部、农民450 人。组建赴朝担架营,由大四站书记孙维一任教导员。赴朝参加战勤工作。6月 1日 经省政府批准将林口县黑背区西河口村划入勃利县团结区管辖。7月16日 经省政府批准勃利成立初级师范学校。是日 枪决反动会道门勃利县普济佛教会会首杨占文(众称杨小佛)等6人。8月14日 召开全县烈军属、荣、复退伍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1月 1日 勃利县成立人民检察署,施连玉任副检察长。11月 3日 全县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三反运动。页码:21

1952年

   1月 5日 全县各界人民为抗美援朝捐献东北币133 118万元。1月23日 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5月20日 县委、县政府决定试办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区大祥村于忠文的民兴农业合作社,第三区吉兴河村李殿全的胜利农业合作社,第九区抢垦村邓国章的农业合作社)。4月 6日 勃利镇各界人民群众1 万余人,举行反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搞细菌战的示威游行。4月 9日 经省政府批准将青山区东新村、初田村划给江丽区管辖。是月 勃利县成立防疫委员会,主任由县长张元山兼任。4月19日 经省政府批准将江丽区新丰等4个村划给依兰管辖。5月 5日 小五站区西村发生重大火灾,东西两个行政村615户中,有553户受灾,房屋粮食全部烧光。县政府拨款142 400万元(旧币),保证了春耕生产。是月 抢垦村“901”合作社主任。全国劳动模范邓国章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8月份参观结束回县。6月10日 县政府决定在西山修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烈士塔。10月 战勤医院与县医院分开,战勤医院改为东北军区卫生部第28后方医院。11月17日 县政府接收朝鲜咸镜北道温城战争孤儿500名,同时成立温城学院。页码:22

 

一篇 地理

 

第二章 建置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勃利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1616~1620年,后金天命元年~5年,

努尔哈赤派大臣招抚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努业勒(卢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

三姓赫哲氏族。因此。该地始称“三姓”,勃利为三姓领地。据倭肯镇平安村出土文物和罗泉乡长发村发现的古房遗址证实,几千年前居住在勃利境内的肃慎人,靺鞨人以渔猎为生在此活动,与中原地区和各方关系密切,相沿不断。北魏时(386~536年)三姓(今依兰)是勿吉国中心,至北朝末,勃利仍为三姓属地。隋朝时,勿吉改称靺鞨,698年(圣历元年)创立震国。713年(唐开元元年)成立渤海国,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群王。827—836年间(大和年间),全境划为5京,15府,62州,130县,勃利属德里府德里镇。辽灭渤海后,废除州县建置,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5 个大的靺鞨集团,分别设立5 个国(部)统辖,其中的越里吉国(今依兰五国城遗址),居其它四国之首,史称三姓五国头城。 金灭辽以后,行政设路,三姓称胡里改路,首府于今依兰镇五国城遗址。勃利为胡里改路领辖。元朝建立后,三姓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归合兰府水达达路。下设5 个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1409年(明永乐七年),属奴尔干都司指挥使司,下设384卫,三姓地方设25 卫,勃利属呕罕河(今倭肯河)卫统辖。清代。勃利境一直在三姓辖区之内,先后归三姓副都院、依兰府及东北路道管辖。

  1665年(清康熙四年)初,建三姓城。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设三姓协领1人、佐领1人、

防御骁骑校各4 人。勃利境为三姓协领所辖。1731年(雍正九年)。设三姓副都统,勃利境为三

姓副都统所管辖。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设依兰府,勃利境为依兰府所辖。1907年(光绪三十

三年) 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划分三省,依兰辖于吉林省。同年东三省总督上奏朝廷欲增设勃利

县,因新设置县份较多,财力困难,暂行缓设。1909年(宣统元年),于依兰设东北路道。勃利

为东北路道所辖。1913年(民国2 年),长寿县今延寿县委员李廷文,方正县委员张丙南奉令勘踏勃利境地,绘制出《勃利全图》。同年改东北路分巡兵备道为依兰道,辖依兰、穆棱、方正、桦川、富锦、同江、绥滨、饶河、虎林、密山10县,勃利仍为依兰属地。此时,勃利境内有居民637户,龙爪沟(现林口县)一带有住户445家。居民每年剩余产品,销往上海、长春、哈尔滨、依兰、梨树镇等地。主要有野生人参、鹿茸、貂皮、水獭皮、猞利皮、狐狸皮、木耳、松籽、榛子、粮食、烟、麻。1916年(民国5 年)11月,地方绅士胡子清、张华新等20余人联名呈请吉林省长公署设县,与依兰分治。1917年(民国6年)5月10日,始奉大总统指令允准。吉林省公署于7月3日委任补用县知事姚鸿钧为设治委员。9月于今大四站成立设治局,

  筹备建县为期一年。1918年(民国7年)9月15日一年期满,将设治局改为勃利县公署,姚任

县知事,定为三等县,仍属依兰道。此时,全县共有居民1 566户,8 533人。1929 年(民国18

年)废除道治,勃利县直隶吉林省管辖。1934年(伪康德元年)12月。勃利县划归三江省。1943年(伪康德10年)10月,设东满总省,勃利县由东满总省管辖。1945年8 月15日伪政府解体。因战时混乱,9 月初,地方组成勃利县地方维持会,行使政府权力。11月初成立勃利县临时政府,1946年正式改称勃利县政府。1947年6 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勃利县属合江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东北三省,勃利县隶属黑龙江省合江地区。1983年11月,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管辖。页码:59-60

 

第六节 勃利县名

 

  对勃利县名,众说纷纭:一曰古代:“勃利州”得名;二曰五国部首都“博和里”国转音为勃利;三曰建置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命名为“勃利县”;四曰县境内有“勃利河”得名。经考证:勃利县名来自县境内的古勃利河取名。勃利设置前,属依兰县版图。1914 年(民国3年)延寿县委员李廷文、方正县委员张炳南奉命在勘查勃利后,呈文中记述:古勃利河南界设勃利县,距依兰县城180里。1918年吉林省长公署批准建县时,颁发训令:查照原案,名目勃利县。1929年上海史地研究社,提请国民政府更改勃利县名。后经县各界人士会议,认为更名不妥,吉林省长公署审定,并向民国政府申明勃利县境内有勃利河,以此取为县名,中央政治会议决定,仍用现名。1929 年勃利县长刘钟祺向县各界人士宣布:吉林省民政厅1 118号训令,因“勃利县境内有勃利河”故命名为勃利县。1930年(民国19年)11月20日国立北平研究县治调查呈文,“勃利县以河取名,因县境西北接依兰有勃利河”。页码:74-75

 

第五篇 交通邮电

 

第一章 道路桥涵

 

第一节 道 路

 

  1883年(清光绪九年),吉林将军铭安。督办吉林边务及宁古塔、三姓等处事宜,钦差大臣

吴大澄,修筑宁古塔(东京城)沿牡丹江经由铁岭河,通过勃利境内到三姓(依兰)的道路,全长

约300公里。1910年(宣统二年)依兰道尹王瑚亲率100余人,50匹骡马,历经37天,修筑从依兰

到密山官道。沿途在勃利境内设大小驿站6个,即大四站、小四站、大五站、小五站、大六站、

小六站。从依兰起,经鸡心河(吉兴)入境,由大六站出境,直达密山。大站是官兵过往住宿之

处,小站是“吃晌、打尖”的地方。每个驿站按当时人口、村落自然分布情况,设兵5 —25人

把守,拨牛马5—25头(匹),供驿站人员驱使,用以耕地和传递信息。

  清末,县境内有大小道路5条:第一条是勃利至梨树镇大道,全长90公里,勃利境内65公

里;第二条是勃利至兴隆镇大道,经由筒子沟、亚河沁,由兴隆镇沟里分水岭出境,境内60公

里;第三条是从亚河沁经由马鞍山至穆棱大道,境内长22.5公里;第四条是由宁古塔沿牡丹江

经由铁岭河到亚河沁小道,长67.5公里;第五条是由古城镇至刁翎古道,长29公里。这5 条道

路只有依兰至密山的驿道勉强能通官府的马车,其余均为季节性通车。1914年(民国3 年)大批垦民来到勃利,在垦荒的同时,扩充和改建驿道,使勃利的粮货得以顺畅地输出输入。从1914年至1931年全县开拓道路总长169公里,修筑木桥5座。1934年(伪康德元年)开始。日伪政府对勃密道及勃利至后连珠岗乡道进行改建,在加宽加固的基础上改为国道。把勃利至密山道定为警备路。日本侵略者为了把勃利建成防苏的第二线,共修军用飞机场5 处,为把所有的军事设施联接起来,随之修筑了道路。这些道路基础牢固,路面平整,适用于机动车通行。

 

 

民国时期道路线路表

 

 

 

 

伪满时期道路线路表

 

 

 

第二章 运输

 

第一节 公路运输

 

  1925年(民国14年)商人刘子仁、李润芝、张树田首办长途汽车公司。开始有客车4 台,营

运路线有勃利至依兰,勃利至土龙山、勃利至二道河子(今双河)。勃利至刁翎。1927 年(民国

16年)又有商人萨钟凯等人购买美式万国牌汽车3台,成立长途汽车行,从事客运,营业路线由

勃利至梨树镇,每台汽车乘14人,每日往返一次,票价哈洋12元(相当于当时700斤黄豆价格)。

  东北沦陷时期,机动车运输由满铁株式会社经营,共有客货车100台(其中客车45 台),有

美国产的“福特”。日本产的“同合”、德国产的“菲亚特”等。全县开辟9 条路线,由勃利

发往依兰、三道岗、刁翎、七台河、桃山、十一甲(今小五站)、十二甲(今青龙山)、罗泉、倭

肯等地。运力不足由马拉大车代替。

 

第九篇 党派社团

 

第七章 工商团体

 

第一节 商 会

 

  1917年(民国六年)以后,县内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工商业逐渐兴起。有大小商店百余家。

当时由商界聚会成立勃利县商会,推选洪声满、赵文盛为正、副会长。

  1928年3月,根据吉林省实业厅指示,同年6月正式成立勃利县商会。商会组织机构按民国

“商会法”的规定,由会员选出会董若干人,成立董事会,董事会再由会董中选出会长、副会

长各一人,主持日常工作。其他人员由会长任免。

  1931年县政府将商会改为工商会,董事会改为理事会,会长改为理事长。当时理事长是孙

书元(合升利经理)、副理事长李梦飞(汇丰昌经理)、王润丰(元发火磨经理)。1933年有一名日

本理事长谷木庆悦掌握一切实权。工商会内设米谷配给组、小麦粉贩卖组、棉丝布组、以及皮

革、卷烟等组。工商会组织一直到1945年8月停止活动。页码:370

 

第十一篇 民政

 

第四章 基层政权

 

第一节 民国伪满时期保甲制

 

  民国的保甲事务,主要是组织地方武装保卫,辅助警务部门“办理保卫事宜”。“每团设

保董、甲长、牌长若干人,督率团丁,巡逻缉捕,调查户口”。1918年(民国7年)县设鸡心镇、

古城镇、大碾子河镇3个镇,东、西、南、北、东北、西南、东南、西北8个乡,29个屯。翌年,

撤消8个乡,将原3个镇改称3个保、29个屯。1920年(民国9年)10月将保改成一、二、三、四区,每区设公安分局。1929年(民国18年)以后,几经改革,至1931年(民国20年)9月,改成勃利街、龙爪镇、青山堡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后连珠岗镇和上碾子河村、下碾子河村、下杏树沟子村、前连珠岗村。

  伪满初期,仍沿用民国的保甲制。1933年(伪大同2 年)12月22日颁布《暂行保甲法》,规

定:“以邻保友爱相待,为保持地方康宁及防止不测紧急危害起见,设保、甲及牌之制”,保

长、甲长奉警察署长之命,为戒防保甲之住民紧急危害,故组织自卫团。保长、甲长同宪、警

互相勾结,镇压抗日进步力量,并进行奴化教育。当时全县设15个甲38个屯。1936年(伪康德3

年)。扩建成7保60甲,1 135牌。在保甲牌内建立“十户连坐法”,规定“住户有犯罪行为者,

其牌内家长全部负以行为责任”,以此严密控制中国人民的言行。1937年(伪康德4 年)10月废

除保甲制,实行街村制,全县共设6村,29街,11丁目,2个开拓点,50个屯。1939年(伪康德6

年)全县改建1街8村,67个屯。街村设有警察署或警察派驻所。页码:406

 

第十三篇 人事劳动

 

第一章 公安

 

第二节 治 安

 

  民国年间,居民分散,土匪绑票、盗匪强抢财物时有发生。有钱人家修筑围墙、炮台,备

有土枪、洋炮等武器,以防匪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勃利,爱国志士纷纷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

义,土匪乘机活动,社会治安混乱。1933年2 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东北军陈旅刘禄连长

率队伍,将投靠日本,叛变祖国的赵文盛、梁维珍等3 人处决。同日,日本关东军进城,开始

组建伪政权,委任于启铃为伪县长。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其统治,1937年(伪康德4 年)强行

归围子,实行10家“连坐法”。同时强化统治机构,宪兵、特务、警察,矫正辅导院等活动频

繁。抗日队伍根据形势,暂时退出勃利境内。1945年,三江人民自治军进驻勃利,收编了孙访友(字荣久)、徐汉章、张凤歧等武装。1946年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勃利剿匪,同年1 2月镇压了匪首谢文东,国民党书记长徐凯、三青团书记孙维锋等,到1 947年消灭了全部土匪武装。社会秩序逐步安定。

  1945—1946年封建会道门“一贯道”活动猖狂。“一贯道”又称孔孟道。于1943年由佳木

斯永安街夏家佛堂传入勃利。道首王希邦(又名王子玉)设坛“积善堂”广泛传道。点传师宣扬

“王母度世、万道归一”等邪说。骗人入道。这些人乘社会混乱之机,在勃利、杏树、倭肯、

吉兴等地设坛大传其道,大量发展道徒。1949年8 月,公安局根据省公安厅取缔封建会道门的

指示,对封建道徒进行公开登记,明令取缔其组织,对拒不登记的骨干分子予以拘留审查。

  1951年7 月取缔了反动会道门普济佛教会。普济佛教于1931年由哈尔滨传勃利县双河刘振

国。从此刘秘密传道,逐渐扩展到大四站、吉兴、倭肯、恒太、永顺、勃利镇等地。1939年传

道骨干张明均被杏树日本宪兵队传去后,经与哈尔滨教会顾问光冈联系,6 天后将张放回。从

此张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帮凶。在日本侵略者控制和操纵下的教会,反动活

动异常嚣张,除双河外,勃利还有好多分支。发展道徒3 000 余人。“八·一五”光复后,普

济佛教会的活动更加频繁,大肆宣传反对共产党、八路军,破坏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阴

谋策划夺权攻打县城。其头头杨占文(杨小佛)屡教不改,顽固坚持反动立场,作恶多端。于1951

年7 月20日,勃利县召开千人公判大会,镇压了杨占文,使受骗群众看清了真象。反动组织自

行解散。1946年开始禁烟肃毒。公安局协同民政部门举办了戒烟所,将吸毒成瘾的人集中起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戒烟自觉性,根除其吸毒恶习。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毁烟田和打击贩烟活动。从1953年到1956年每年都组织大批人员入山搜查私种鸦片者,毁其苗地,抓捕种植者。1946年县政府成立后,取缔了社会上的赌场、妓院,严厉打击巫医神汉,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上不安定因素。

  1949年全县12个区以公安助理为主,建立了治安保卫委员会,到1954 年全县农村共建216

个治保会,有委员2 198人,县内企业设51 个保卫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治安保卫

组织得到了发展,并吸收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参加治保工作。到1985年全县共有治安会

386 个,其中:机关28个,企业132 个,文卫14个,农村208个,城镇街道4个,共有治安委员

1 389人。页码:449-451

 

第十四篇 军事

 

第二章 武装

 

第一节 地主武装

 

  1929年(民国18年)5月,勃利县公署公安局枪支统计:全县6个区12个甲,各大户(地主)都

拥有枪支,多的十几支。少的几支。全县共有各种快枪459支,各种手枪64支,来福枪、台枪9

62支。枪支较多的十一甲姜修己有13支,小五站村王绍凤13支,杏树村于生12支,小五站村刘

东海10支。当时买枪的目的是为防御砸孤丁、绑票,保护自家财产。页码:466

 

第二节 土匪武装

 

  1930年(民国19年)11月,勃利县政府匪情报告记载:当年发生匪案15起,土匪三五成群,

行迹诡秘,经常抢劫老百姓的物资,马匹,有的绑架人质要钱要物。县境内经常出没的大股土

匪有“仁义军”、“长江好”、“北洋”、“双龙”、“海山”、“海岐”还有其它小股土匪。1945年,勃利解放后,伪满洲国军、警、宪、特乘政权未巩固之机,利用日军撤退丢下的武器和军用物资,纷纷组织土匪武装,扩大势力。后来一些小股土匪被大股土匪谢文东、张雨新(张黑子)、孙荣久(孙访友)吞并。他们是当时在勃利活动最嚣张、时间最长、最顽固的一群匪帮。张雨新(张黑子) 是国民党军统特务,从天津来到勃利时就潜伏在刁翎,与本地的汉奸、地主勾结,收编小股土匪入伙约2 000 人,后被编为国民党东北先遣军,张雨新任军长。1946年被我军消灭。

  孙荣久(孙访友) 真名孙德福,老家山东省,逃荒到辽宁省凤城县,15岁当土匪。1915年

(民国4 年)到黑龙江省一面坡,1928年(民国17年)到勃利县桃山村,重操旧业当土匪。1931年

(民国21年)投降东北陆军混成三旅当团长。后于1945年11月被三江人民自治军收编任命为密虎

挺进支队司令。同年12月11日策划了“勃利双十二”事件,叛变了革命,向勃利驻军于化南部

进攻,经激烈战斗叛军大部被俘,孙荣久逃跑后。被国民党任命为先遣军中将司令。1946 年9

月,三五九旅骑兵团,合江军区炮五团在草帽顶子(现吉兴乡境内)、家雀窝 (现大四站镇福兴

村)追击孙荣久匪部,至十二甲(今青龙山)时,被三五九旅骑兵团堵住去路,孙被迫放下武装。

孙被押回县城后,贼心不死,带几个心腹换便衣又逃跑。1947年3 月26日大匪首孙荣久、匪首

彭文斌在“神仙洞”被活捉。4月1日,县召开5000多人大会公审孙荣久,将孙处决。

  谢文东 1933年(伪大同2 年)组织民众救国军参加桦川土龙山抗日活动,被推选为首领,

后来接受共产党领导,被任命为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1939年(伪康德6 年)投降日军,当劳工

头。1945“八一五”光复后,重新组织东北民众救国军,同年11月被三江人民自治军收编。同

月下旬,谢文东率部叛变,被国民党委任第十五集团军第一先遣军上将总司令。1946年7 月改

编为国民党中央忠义救国军合江省保安军,谢任支队中将司令官。1946年12月谢军被三五九旅、三江人民自治军歼灭,谢文东被处决。页码:466-467

 

第三节 地方武装

 

  民国时期,勃利县境内地方武装有:保卫团、预备团、城乡预备团(商团)三种兵丁,均属

地方军长官指挥。其职责是防匪患,保治安,维持城乡秩序。

  保卫团 建于1919年(民国8年)初,当时名日保卫团附队。队官是杨光复,下设书目、兵、

夫役若干人。1923年(民国12年)扩编为保卫队。1924年(民国13年)初,改编为保卫团附团,同

年7月改为保卫团。其建制是:团总1人,保董(教练员)2人,办事员6人,分保书记2人,正目7

人,副目7人,号兵4人,团兵52人,一等伙夫3人,二等伙夫4人,共计83人,团总德隆阿,副

团总冯士英。当年11 月王乐山升团总。1929年(民国18年)预备团并归保卫团管辖,人员枪支增加,编制扩大。总队179 人,13个分队266人,枪支148支,子弹14 366发。1931年(民国20年),保卫总队改编为吉林陆军骑兵第二十六分队,由王乐山率领开往前线与日军作战。

预备团 成立于1924年(民国13年),人员总数为674人,团总1人,百家长12人,十家长80

人,团丁581人,装备各种枪支565支,其中:快枪288支,来福枪184 支,洋炮89杆,手枪4支,有各种枪弹14 366发和火药数百斤。1929年(民国十八年),奉吉林省保卫团管理处训令移交保卫团。

  城乡预备团 建于1929年(民国18年)11月1日。由城里住户均摊,每住房40间抽1名20岁到

不满30岁壮丁1 人,自置快枪1支,子弹100发,着便衣,左肩上有白袖标注明“勃利城防队”

字样,以保护城乡安全和维护城乡治安秩序。共计40人,有连珠枪20支,洋炮20杆,子弹1 811

发,火药40斤。1931年(民国20年)10月,为减轻民众负担而取消,留下团丁10人,冯飞任队长,在县商务会院内,继续维持城乡秩序。从1934年(伪康德元年)起,各保、甲自行成立自卫团,维护本屯安全,团丁由保、甲长指定。到1938年全县完成归屯后,对地方武装实行供给、非供给两部分。

1945年9月中旬,苏军卫戍司令部以副司令员曹曙炎为首的抗联干部组织了3个大队,建立

了第一支人民的队伍。同年10月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孙靖宇,副司令戴洪滨率部到达勃利。11

月勃利县临时政府成立,同时组建勃利军分区,下设县总队,3 个支队,19个大队。12月12日

新收编的第三支队孙荣久叛变,为保存实力,我军主动于15日撤出勃利。

  根据东北形势和合江的实际斗争需要,1946年9月下旬建立了勃利第一军分区,设司令部、

政治部、供给处,分管“依、勃、桦”3个县大队。到1947年7月,勃利县建立4 个中队,各村

建立了自卫队。1949年1 月,勃利县政府成立武装科,隶属县政府和合江省军区双重领导。武

装科下设江丽、倭肯、杏树、青龙山、七台河、小五站、大四站、城区、中兴等9 个大队,同

年5月11日,合江省并入松江省,武装科隶属于松江省军区领导。

 

 

勃利第一军分区领导人名录

 

 

 

勃利卫戍司令部、县总队、第三支队领导人名录

 

 

 

第四节 民 兵

 

  民兵组织建于1946年末,当时称民兵自卫队或武工队。其任务主要是巡逻、站岗、放哨、

监视敌人,盘查行人。基干民兵队在村屯之间进行联防,防范土匪偷袭,协助部队搜山,保卫

村屯安全,它是主力部队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力量。1949年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

定,全国实行民兵制度,统一改称民兵。民兵组织建立后,狠抓了“三落实”工作 (即组织落

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驻军

 

  1924年(民国13年),县公署于农历1 月27日,被土匪烧毁,县知事被绑架,县公署要求派

军队保护。东北陆军派第九旅九十六团二营四连进驻勃利。两个排驻南营(现南郊小学附近),

一个排驻老街基(现化肥厂附近)。当年县公署拨款10万吊扩建南营。翌年九旅陈团长又派二营五、六连180多官兵到大四站剿匪。1929年(民国18年)10月30日,东北陆军步兵九旅改为七旅,由五十七团派出一营500 多官兵,由营长赵连山率领换防。由于中俄边境吃紧,九十六团二营调至同江。同年11月19日东北陆军步兵第九旅三团张团副率两个营进驻勃利,负责防护工作,至1932年10月撤走。1931年初,东北军第三旅168团团长陈崇岱率部队进驻勃利,7月撤出;同年8 月护路军18旅旅长丁超率队进驻勃利,11月撤出。页码:474

 

第二节 伪满时期驻军

 

  1933年(伪大同2年),李延禄领导抗联四军军部和一师在刁翎、阁凤楼(现倭肯连珠岗村)、

吉兴河、双河镇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至1936年(伪康德3 年)撤出勃利。1934年(伪康德元年)谢

文东、景振清领导的抗联八军和祁保堂(祁致中)领导的抗联十一军在依兰、勃利、桦南、林口

等地坚持抗日斗争,1939年转移。1935年(伪康德2 年),抗联三军赵尚志、冯仲云率领一团、二团在吉兴河西部山区进行抗日斗争,第三年撤走。“九·一八”事变后,吉林军三旅一六八团(陈团)进驻勃利。马占山部2 000余 人于1932年(伪大同元年)5月进驻勃利,7月撤走。8月马占清部千余人进驻勃利。9月撤走。1933年(伪大同2年)2月28日,日本关东军520部队、373部队和2622部队侵占勃利。1934年(伪康德元年)5月,吉林剿匪总司令部驻依行营骑兵旅第三十八团200余人进驻勃利(现百货批发站东),团长郝奎武。日本宪兵队40余人侵入勃利(现药材大楼南侧),指挥官吉渥大尉,下分3 个系,即特高、警务、庶务。伪满洲国宪兵团40余人进驻勃利(现红光旅社)。1934年,日本守备队一个班进入杏树,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1938年,日本宪兵队进入杏树,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夕逃走。1938年,日本关东军8331部队,进入杏树飞机场,部队长井上,空军司令官大野少将。同年,进入杏树飞机场的关东军还有412 部队,部队长西村;698部队,部队长中山;546部队,部队长小林。在杏树飞机场还建有飞机修造厂,厂房面积为1 000 平方米。为部队服务的有陆军医院、军人会馆、军人慰安所(妓院)、酒保、军用电报台和军犬圈。直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无条件投降而溃逃。页码:474-475

 

第三节 解放后驻军

 

  1945年8 月16日,苏联红军捷尔格乔夫中校为首的先遣部队第一次进驻勃利,10月撤出;

12月再次进驻,1946年4月全部调出。1945年10月26日,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孙靖宇,副司令戴洪滨率部队800 余人和北上干部30余人到达勃利。于11月4 日成立勃利临时政府。12月15日进行转移。于月末再次进驻勃利开展剿匪斗争。1946年1月合江军分区司令员方强、率部3 000余人和三五九旅3个团在“依、勃、桦”地区剿匪。1947年春撤出。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测绘学校进驻勃利,于1947年末迁居沈阳,现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194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院进驻勃利,1947年末改称十八医院,于1948年冬随军南下到湖南省醴陵。1946年4月,合江军区五支队、九团、十二团、十三团、十五团2 000余人在司令员戴洪滨、政委吕靖率领下在勃利剿匪,年底撤走。同年3月,三五九旅一七二团(原称一七八团)骑兵团,合江军区炮五团,在司令员贺晋年、政委方强、副政委谭友林率领下,在勃利境内剿匪,至年底全部肃清土匪,驻军撤出勃利。1947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五师进驻勃利,于1950年秋赴朝参战。1951年,3867部队医院(33野战医院)进驻勃利,1956年全部撤出。195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营代号为707部队在勃利西山建造仓库。1954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勃利组建第二十八后方医院,后迁至牡丹江,同23后方医院合并。页码:475-476

 

第四章 战事要述

 

第一节 “仁义军"攻打县城

 

  1924年(民国13年)1 月27日晚,“仁义军”等三股土匪,从依兰侵入勃利,县公署得到情

报后,自卫团附队队长杨光复组织大部分团丁,到大四站西北驼腰岭一带进行阻击,但该匪以

调虎离山之计。用少部分人与阻击部队进行纠缠,大部分抄近路进九龙沟,向县公署发动突然

袭击。攻破县公署,抢走所有财物,烧毁文书档案及房屋。县知事熊希尧父子被绑架,熊妻被

流弹击中死亡。留守的自卫团丁大部分阵亡。页码:476

 

第二节 保卫勃利

 

   1932年(伪大同元年)5 月,日军占领依兰后,驻守勃利的马占山部东北陆军三旅一六八团

的2 000余人,马占清部1 000余人,李孝部800 余人在勃利一带阻击日伪军向勃利城内进攻,

持续5个月。10月25日抗日军大部分向苏联方向撤走,一部分留在山区继续袭击日伪军。1933年(伪大同2年)2 月5日晚,陈崇岱的部下刘连长夜袭勃利,将投靠日寇的伪县长赵文盛等3人处决。页码:476

第三节 日伪军第二次侵占勃利

    1932年(伪大同元年)10月25日,日军破城抢劫马匹、枪支后逃离县城。1933年2月28日(伪

大同2年),日本关东军520部队、373部队,会同日本人渥美泽参事官、村上实吉警务指挥官、

公安局长周凤岐等第二次侵占勃利。并于3月9日,正式建立伪政权。页码:476

第四节 围攻伪县公署

    1933年(伪大同2年)8月17日,李建同、李华堂率领吉林自卫军混成旅第二支队(后改抗联

第九军),开始对勃利日军进行侦察,于9月30日晚袭击日军驻地及勃利县城,激战两昼夜,日

军以城墙为依托进行抵抗,由于进攻部队没有重型武器未能奏效而撤退。页码:477

 

第十五篇 教育

 

第一章 各类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勃利县小学教育从1918年(民国7年)开始,1919年创办模范小学校,有学生60 人,课程设

置有国文、修身、算术、习字、珠算、体操、唱歌。每堂授课时间为50分钟,每天上午8 点钟

上课,10点50分放学,下午2点上课,4点50分放学。为使学校真正达到“邑立学之先声”,劝

学所制定了《勃利县立第一模范小学校章程》、《品行积分簿》、《请假簿》、《考查勤懒簿》、《学生姓名原簿》、《学生成绩簿》。1930年由于局势动荡,全县15所小学基本停办。

1933年(伪大同2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勃利后,县城增设小学校1所。1934年(伪康德元年)县

城又设女子小学校1所。1935年(伪康德2年)全县兴办小学校11所,道德会开办私立小学校21所。1938年(伪康德5年),全县共有小学校27所。

  1939年(伪康德6年),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已有6所(其中朝鲜族学校3所)。10 个班级,学生

750人(女生80人),教师13人(教谕10人、教导3 人);国民小学校33所(私办2所),66个班级,

学生3 722人(女生1 024人),有教师71人(教谕9 人、教导26人、教辅36人)。此外,尚有国民

义塾63所,139个班级,学生5 351人(女生1 095人)。有教师110人(教谕16人、教导27 人、教辅67人);还设有日本小学校1所,4 个班级,在校生73人(女生42人)。除日本小学校外,国民

学校及国民义塾都设置日语、满语、算术、修身、音乐、体育、常识等课程,高级小学加授自

然卫生、地理、历史课程,女子学校还加授家事、缝纫等课程。小学升学、就业考试首先看日

语程度,以此来强化奴化教育。1940年(伪康德7年)全县有小学79所,教师82人,学生8 274人,其中:国民小学校66所,教师79人,学生7 514人;国民优级13所,教师13人,学生760人。由于当时处于殖民地社会制度,农民孩子念不起书,所以入学率很低。特别是升国民优级的学生很少,大部分是有钱有势的子女。1945年9月1日,县地方治安维持会要求停办的各小学校开学。相继开学的有城内小学4所、乡村中心校8所、分校60所,学生约9 000人,教师205人,入学率40%。土地改革后,劳动人民纷纷送子女入学.小学教育发展更为迅速。1949年末,全县小学发展到127所,学生13 815人,教员405人。新中国成立后,到1954年全县小学已发展到147 所,有教员578 人,其中:女教师92人。1955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计划座谈会议。在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化、加强领导的方针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质量上有很大提高。页码:483-486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勃利县于1941年(伪康德8年)3月15日创办东安省立勃利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初,因校址

遭到破坏停办,1945年10月25日县地方维持会建议该学校筹备开学。校址改在前日本寻常小学

旧址,将校名改为勃利县立两级中学。校长杨自林,教员4 人,工友2人,全校有学生218人。

课程以语文、数学、理化等科为主,还设有政治课。1946年县政府为贯彻东北行政委员会“把

办学重点放在普通中等教育上,为支援东北和全中国的解放,培养大批土改干部和经济建设人

材”的指示,将勃利两级中学改称为勃利县联合中学,由依勃桦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博芝担任

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副校长。学校增设了地方干部训练班、师范短训班(每班40人左右)。

  1947年11月联合中学有46名学生随军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参军参战。1948年联中的地方干

部班,师范班学员经过半年以上的培11111N继出校,其中多数成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骨干

力量。同年8月5日朝鲜族北一中合并到联合中学,9 月17日江丽中学合并到联中,10月13日桦

南中学朝鲜族班又合并到联中。到1949年初,大部分高中学生毕业参加革命。校内仅剩下11个

初中班,学生600余人。朝鲜族班分出单设学校,联中改称为勃利县初级中学,校长张新生。1954年县政府为满足工农子女入学要求,投资筹建勃利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址位于新华街碾子河东侧(现高级中学西侧),当年招新生4个班,学生200人,第二初级中学成立后,原勃利初级中学改称为省立勃利第一中学,学校班级由12个增加到18 个。县一中、二中课程设置齐全,使用国家新编的教科书和改编苏联的教科书。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以凯洛夫教育学为指导,重视课堂教学环节。页码:486-489

 

第十九篇 社会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来源与增长

 

  勃利建置前,交通闭塞,地旷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称“北大荒”,有“棒打獐

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1881年(光绪七年),吉林将军铭安、督办吉林边务及宁

古塔等处事宜,钦差大臣吴大澄奉旨开垦三姓界,始在倭肯河流域,召民开荒。1883年 (光绪

九年),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吴大澄指挥修筑从宁古塔至三姓的北线道路(经过勃

利镇),全长约600里。1910年(宣统二年)东北路道尹王湖决定修筑依兰—勃利—密山官道,全

长540里。由于道路的开通,垦民接踵而至。到1918年9月建县时,已有居民1 566户,8 533人。其中:男性5 079人,女性3 454人。到1928 年(民国17年),全县人口发展到8 441户,56 502人,户为建县时5.4 倍,人口为6.6倍,其中:男性31 642人。女性24 860人。1934年(伪康德元年),全县人口为10 829户,68 802人。其中:男性38 153人.女性30 649人。到1939 年(伪康德6年),全县有22 768户,122 514人,其中:男性68 643人。女性53 891 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已有居民32 470户,142 148人,其中:男性78 181 人,女性63 967人。1950年开始,国家实行政策性移民安置,至1967年,先后从山东、哈尔滨、鹤岗、佳木斯、鸡西等地移民安置了2 571户、11 259人。1953 年安置了从朝鲜归国的华侨。自1954年以来。从安徽、山东、河北、热河、吉林、辽宁等地自然流入灾民9 103 户,36 240人,到1969年全县人口增到57 158户,398 882人,其中:男性26 1 999人,女性136 883人,人口比1949年增长1.81倍。1970年以来,又从外省流入12 608户,41 124人。1972年,兴农乡划给鸡东县,茄子河、中心河乡划给七台河特区。1985年全县有居民74 910 户,345 737人。其中:男性177 645人,女性168 092人。页码:575

 

第二十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金宗彦

 

  金宗彦 1919年9月1日,出生于朝鲜平安北道江界郡入关面农民家庭。幼年渎4 年书,后

同父亲金石熙下田劳动。

  1934年因朝鲜地租高,官税重,生活难以维持,全家迁往中国东北(时为奉天省)清原县。

靠砍柴,卖零工维持生活。1938年到勃利县长兴屯拣种草皮地。日本人要在长兴屯组建民团部

落,把散居的朝鲜户含金宗彦一家,统一赶到杏树村北大甸子,建立个杏鲜屯。

  1946年3 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勃利,金宗彦主动送弟弟金宗奎参军。1947年参加农民

会工作,群众反映,“他办事公平有据,不徇私情,一视同仁”,1950年被群众选为村长。他

带头参加农业互助组,常年大型组。1952年开始积极组建初级社,带头投资,带头参加劳动。

因此,1953年1 月被群众推选为社主任兼村长。他带领社员辛勤劳动,社员有困难他想尽办法

解决,1953年秋100余垧水稻获单产1.17万斤。居全县第一位,被选为松江省劳动模范。1954

年全村110户,平均每户交给国家粮食8 100多斤。同年被选为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本村朝鲜族土地和汉族土地交叉,常有纠纷,金宗彦以团结为重,30年没有发生严重纠纷

事件。他平时注意勤俭办社,节约度日。他到县里开会和外出办事节俭开支,节余旅差费全数交

公。1950年任村长以后,每月补助12元津贴费,他分文没取交村里公用。1978年12月因病逝世,终年58岁。页码:617

'중국사'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근대사지도  (0) 2009.09.28
흑룡강성이민사黑龍江省移民史  (0) 2009.09.18
림구현지林口縣志  (0) 2009.09.17
목릉현지穆棱縣志  (0) 2009.09.16
동녕현지東寧縣志  (0) 2009.09.15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