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 의미의 공간
  • 자연과 인간
농업

제민요술齊民要術 15

by 8866 2011. 1. 7.

 

 

제민요술齊民要術 15

가사협

 

 

작자 가사협(賈思勰)은 산둥[山東] 이두[益都] 사람이다. 일찍이 북위(北魏 : 386~534)에서 가오양[高陽 : 지금의 산둥 성 린쯔(臨淄) 서북지역] 태수를 지냈다. 〈제민요술〉은 6세기 이전의 농업이론과 농업기술 경험을 총괄한 저작이다. 모두 92편 11만 자로 이루어져 있다. 잡설과 주를 달았는데, 부분적으로 후인들이 증보했다. 수수·밀·옥수수·목화·목초(牧草) 등의 경작면적이 넓은 농작물과 야채·과수의 재배, 목축·수의(獸醫) 및 농산품 가공 등의 기술에 대해 씌어 있으며, 아울러 국외에서 도입된 재배식물에 대해서도 덧붙여 설명하고 있다. 그중 건조한 대지에서 토양의 수분을 유지시키는 방법에 관한 기술은 지금까지도 매우 큰 효용가치를 지니고 있다. 현재 20여 종의 판본이 전한다. 최초의 것은 일본 다카야마 사[高山寺]에 소장되어 있는 북송 인종(仁宗) 천성연간(天聖年間 : 1023~31)의 숭문원각본(崇文院刻本)인데, 5·8권만 남아 있다. 현재 중국 내에서 통용되고 있는 것은 명대(1368~1644)의 초본(群碧樓 소장본)을 영인한 것으로, 원본은 남송 소흥연간(紹興年間 : 1131~62)의 용서각본(龍舒刻本)이다. 근대에 들어와 스성한[石聲漢]이 〈제민요술금석 齊民要術今釋〉을 지었다.

 

 

제민요술권제10(제5∼6단)

齊民要術卷第十(第五段)

 

 

仙樹一一二
《西河舊事》(一)曰:「祁連山有仙樹。人行山中,以療饑渴【一】者,輒得之。飽不得持去。平居時,亦不得見。」
(一)《西河舊事》原書已佚,張澍有輯逸本,所輯此條是根據《
太平御覽》卷九六一引的。

【一】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八:「祁連山上有仙樹實,行旅得之止饑渴。一名四味木:其實如棗,以竹刀剖則甘,鐵刀剖則苦,木刀剖則酸,蘆刀剖則辛。」如棗的果實,可以解渴充饑,原非怪事,但記載者或得之傳聞,或故為神化,就成謬說。

莎木【一】一一三
《廣志》曰(一):「莎樹多枝葉,葉兩邊行列,若飛鳥之翼。其麵色白(二)。樹收麵不過一斛。」
《蜀志記》曰(三)「莎樹出麵,一樹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桄榔【二】。出興古。」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零「莎木」引《廣志》無「之」字,末了尚有「擣篩,乃如,不則如磨(按應是「磨為」倒誤)屑,為飯滑軟」。唐李珣《海藥本草》「木」引《廣志》作:「作飯餌之,輕滑美好,白勝桄榔麵。」

(二)「其麵色白」,金抄訛作「其色白」,明抄脫「麵」字,湖湘本等四字全脫,只是一格空白或墨釘,茲據《御覽》引並參照金抄補正(漸西本已從吾點校作這樣的補正,是)。

(三)《太平御覽》卷九六零引作蜀志,是:「莎木樹大四五圍,長六七丈。峰頭生葉。出,一樹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桄榔。」李珣《海藥本草》「木」引有《蜀記》,作「生南中八郡。樹高數(疑衍)十餘丈,闊四五圍。葉似飛鳥翼。皮中亦有麵,彼人作餅食之。」

【一】「莎木」或「木」,據《廣志》等所描述,即是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六「異飯」所稱的「南椰」,它記載說:「《瓊州》以南椰粉為飯,曰椰霜飯。南椰與椰子樹不同。其精液、形色、氣味,皆類藕、蕨之粉,故曰『南椰粉』。性溫熱補中,本草以為莎木麵也。」櫚科的所謂「西榖椰子」,莖內有白色的髓,可以製澱粉,叫做「西榖米」,和莎木很相像。西榖米當地的名稱叫做「Sago」,「莎」、「欀」的名稱可能和Sago有關。但西榖椰子那時能否生長在興古,頗可懷疑,未知《蜀志記》是否傳聞有誤。另外有一種鳳尾蕉(蘇鐵科),莖的髓部也可以採製澱粉,產於滇桂等省,和興古相符,可是沒有「十餘丈」高,其莖的表面被有鱗片狀的葉痕,各書記載也沒有提到這個特點。

【二】桄榔是櫚科的,莖幹中的髓也可以製取澱粉。其肉穗花序中的汁液可以製糖,葉柄的纖維可以絞繩索,嫩葉並供食用。

槃多一一四
裴淵《廣州記》曰(一):「槃多【一】樹,不花而結實。實從皮中出【二】。自根著子至杪,如橘大。食之。過熟,內許【三】生蜜(二)。一樹者,皆有數十(三)。」
《嵩山記》曰(四):「嵩寺中忽有思惟樹,即貝多【四】也。有人坐貝多樹下思惟,因以名焉。漢道士【五】從外國來,將子於山西腳下種,極高大。今有四樹,一年三花。」

(一)裴淵《廣州記》,《太平御覽》卷九六零「具多」(「貝多」之誤,下同)條未引,但引有顧微《廣州記》一條,內容全異,可作參考:「具多,似枇杷,而有光澤耀日。枝柯去地四五丈,作懸根生地,便大如本枝形,一樹亦可有數十根如木形。花白,子不中食。種於精舍浮圖前。」

(二)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記述無花果屬的天仙果說:「有子孫枝,不蘤而實。薄言采之,味埒蜂蜜。」但這裏的「生蜜」,也可能是「生蟲」之誤,參看「古度〔一三二〕」注釋【二】。

(三)「十」,疑是「千」之誤。

(四)《太平御覽》卷九六零引作《嵩高山記》,「漢道士」以下引作《魏王花木志》,文句稍異,並有錯字。

【一】「槃多」,據所描述,應是桑科無花果屬的樹,但未知是否即為下條的「貝多」。

【二】「實從皮中出」,無花果屬的果實著生於葉腋間,因為是隱頭狀花序,不見開花,忽見結果,好像是樹皮中突然冒出來似的,因此有這個說法。

【三】「內許」,裏面。

【四】「貝多」,據顧微《廣州記》所描述(見校記(一)),是枝上垂生氣根,應是無花果屬的菩提樹,又名「思惟樹」。椴樹科的,由於果實可作念珠,也叫「菩提樹」,和FicusreligiosaL.同名異物,古來往往混而為一,即吳其濬似亦不免(見《植物名實圖考》卷三七「菩提樹」)。

【五】魏晉南北朝間通稱和尚為「道人」或「道士」。

緗一一五
顧微《廣州記》曰(一):「緗【一】,葉、子並似椒;味如羅勒【二】。嶺北呼為『木羅勒』。」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一「娑羅」引書二條,第一條引作《魏王花木志》,是:「娑羅樹,緗,葉、子似椒,味如羅勒。嶺北人呼為『大娑羅』。」第二條就是《要術》「娑羅〔一一六〕」引盛弘之《荊州記》的一條。疑《御覽》誤合二條於「娑羅」一目而脫「緗」目,「木羅勒」又錯成「大娑羅」。

【一】「緗」,未詳是何種植物。

【二】羅勒,脣形科,見卷三《種蘭香》篇。

娑羅【一】一一六
盛弘之《荊州記》曰(一):「巴陵縣【二】南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隨生旬日,勢凌軒棟。道人移房避之,木長便遲,但極晚秀。有外國沙門見之:『名為娑羅也。彼僧所憩之蔭,常著花,細白如雪。』元嘉【三】十一年,忽生一花,狀如芙蓉。」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一「娑羅」引盛宏之《荊州記》,「外國」作「西域」,其餘略同,有個別錯字。

【一】「娑羅」是龍腦香科。其木材俗名柳安木,在印度等地是次於柚木的重要木材。其樹脂可作瀝青的代用品。道光《海昌叢載》:「安國寺……有娑羅樹兩株,俗名娑婆樹。……大踰抱,高六七丈,……皮榦黝黑堅緻。枝葉茂密,葉多七片,間亦有四五片者。結子纍纍。類數百年物。」「海昌」,今浙江省海寧縣。《荊州記》及《海昌叢載》所記未知是否同屬此種。

【二】巴陵縣,晉置,即今湖南省岳陽縣。南朝宋改為郡。

【三】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十一年是公元四三四年。

榕一一七
《南州異物志》曰(一):「榕木【一】,初生少時,緣榑(二)他樹,如外方扶芳藤【二】形,不能自立根本,緣繞他木,傍作(
三)連結,如羅網相絡,然後皮理連合(四),鬱茂扶疏,高六七丈。」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零「榕」引有《魏王花木志》一條,和《南州異物志》所記可說完全一樣。

(二)金抄作「榑」,他本作「摶」,《御覽》引作「縛」。按:「扶桑」亦作「榑桑」,這裏是借作「扶」字,茲從金抄。

(三)「傍作」疑是「作傍」倒錯,那此句應讀作「緣繞他木作傍,連結如羅網相絡」。

(四)「然後皮理連合」,原作「然彼理連合」,誤。《太平御覽》卷九六零引《魏王花木志》作「然後木理連合」,下一目「杜芳」同出《南州異物志》,作「然後皮理連合」,這裏「彼」是「後」字爛去右半個後只剩雙人旁,而與「皮」字竄合為一錯成的,故予改正。

【一】榕樹是桑科無花果屬。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中、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清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下、清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三都有榕樹的記述。《太平御覽》卷九六零「榕」引有《異物志》一條,和《南州異物志》文字雖異,內容相同:「榕樹栖栖,長與少殊。(原注:「少時緣木,後乃成樹,故為殊也。」)高出林表,廣蔭原丘。孰知初生,葛虆之儔。」這四言韻文的體裁,很像陳祁暢《異物志》(《本草綱目》引作陳祁暢《異物志贊》,參看「摩廚〔一一九〕」校記(一))。又《嶺外代答》卷八「榕」有這樣的記載:「禽鳥銜其子寄生它木上,便鬱茂:根鬚沿木身垂下至地,得土氣滋直(按應是「殖」)盛壯,久則過其所寄,或遂包裹之。柳州柳侯廟庭前大榕,有桄榔一株生其中,相傳以為異。知者以為本榕子寄生桄榔上,歲久反抱合之,非異也。」所記也和《南州異物志》相似。初生纏樹,長大後根枝四出,一棵樹變成一座樹林,原來所纏的樹往往被包圍蔭蔽枯竭而死。

【二】「扶芳藤」,見「杜芳〔一一八〕」注釋【一】。

杜芳一一八
《南州異物志》曰(一):「杜芳【一】,藤形,不能自立根本,緣繞他木作房,藤連結如羅網相,然後皮理連合,鬱茂成樹。所托樹既死,然後扶疏六七丈也。」
(一)《太平御覽》無「杜芳」及「扶芳」目,卷九九五「藤」亦未引此條,《藝文類聚》卷八二「藤」亦未引到。

【一】「杜芳」的內容,和上目「榕」的「扶芳藤形」云云幾乎完全相同,而且本目與上目同出一書,疑係「扶芳」之誤。「扶芳藤」可能就是《本草拾遺》所記的「附楓藤」:「一名『滂藤』。……生吳郡。……藤苗小時如絡石、薜荔,夤緣樹木。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圓長二三寸,厚若石韋。生子似蓮房,中有細子,一年一熟。……一名木蓮。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則所稱扶芳藤就是「木蓮」。木蓮是無花果屬薜荔的異名(木蘭、木芙蓉也有木蓮的異名,和這個無關)。但《本草拾遺》認為「苗小時如……薜荔」,則木蓮又不是薜荔。不過無論如何,扶芳藤仍應是無花果屬的一種,而且是一種大形的蔓性木本。現在的扶芳藤是指衛矛科的,形態、生態都有不同,不是《南州異物志》所指的。

摩廚一一九
《南州異物志》曰(一):「木有摩廚【一】,生于斯調國。其汁肥潤,其澤如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食物,香美如中國用油。」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零「摩廚」引《異物志》是:「木有摩廚,生于斯調。(原注:「摩廚,木名也,生於斯調州。」)厥汁肥潤,其澤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原注:「澤如脂膏,可以煎熬食物也。」)彼州之民,仰為嘉肴。(原注:「《花木志》曰:『
煎熬食物,香美如華夏之人用油。』」)」陳藏器《本草拾遺》「摩廚子」引《異物志》同《御覽》,但多錯字,無注文。《本草綱目》卷三一「摩廚子」引《本草拾遺》轉引《異物志》題作「陳祁暢《異物志贊》」,文同。據此,陳《志》或係晚出,收錄《南州異物志》等的材料,而組織為四字一句的韻文。

【一】《本草拾遺》記載:「摩廚子,味甘香。……生西域及南海。子如瓜,可為茹。」唐李珣《海藥本草》:「《異物志》云:『生西域。二月開花,四月五月結實如瓜許。』」李時珍認為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所記的「齊墩果」,就是摩廚子一類。《酉陽雜俎》卷十八:「齊暾樹,出波斯國,亦出拂林國。……樹高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芳香。子似楊桃,五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煮餅果,如中國之用巨勝(即芝麻)也。」「齊暾」是木本油料植物阿拉伯文的古代譯音,是木樨科的。

都句一二十
劉欣期《交州記》曰(一):「都句樹【一】,似栟櫚。木中出屑如麵,可啖。」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一「都勾」引劉欣期《交州記》無「似栟櫚」句,餘同。引《魏王花木志》轉引《交州記》作:「都勾似栟櫚。木中出屑如,可取為餌食,如桄榔。」「勾」、「句」同字。

【一】李時珍認為「欀木」即「莎木」(見「欀木〔一一一〕」注釋【一】),並認為「都句樹」可能也就是欀木(見《本草綱目》卷三一「木」)。

木豆一二一
《交州記》曰(一):「木豆【一】,出徐聞(二)。子美,似烏豆。枝葉類柳。一年種,數年採。」
(一)《太平御覽》卷八四一「豆」引《魏王花木志》轉引《交州記》是:「木豆,出徐僮間。子美,似烏頭大。葉似柳。一年種,數年採。」「頭」疑「豆」之誤。

(二)「徐聞」,原作「徐門」。按《太平御覽》卷九四六「蝍蛆」引有劉欣期《交州記》:「大吳公,出徐聞縣界。取其皮,可以鞔鼓。」徐聞即今廣東省海康縣,古屬交州,茲改正。

【一】「木豆」,可能就是豆科的木豆,直立小灌木,產於廣東等地。葉似柳葉,可作飼料。莢果及種子供食用,種子又可榨油,磨豆腐或作豆蓉。根供藥用。

木堇【一】一二二
《莊子》曰(一):「上古有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司馬彪曰:「木堇也,以萬六千歲為一年,一名『蕣椿』。」
傅玄《朝華賦序》曰(二):「朝華,麗木也,或謂之『洽容』,或曰『愛老』。」

《東方朔傳》曰(三):「朔書與公孫弘借車馬曰:『木堇夕死朝榮,士亦不長貧。』」

《外國圖》曰(四):「君子之國,多木堇之花,人民食之。」

潘尼《朝菌賦》云(五):「朝菌者,世謂之『木堇』,或謂之『日及』,詩人以為(六)『蕣華』。」又一本云:「《莊子》以為『朝菌』【二】。」

顧微《廣州記》曰:「平興縣【三】有花樹,似堇,又似桑。四時常有花,可食,甜滑,無子。此蕣木也。」

《詩》曰(七):「顏如蕣華。」《義疏》曰(八):「一名『
木堇』,一名『王蒸』。」

(一)見《莊子‧逍遙遊》篇。司馬彪注,今已散佚。《莊子》陸德明《音義》引有「司馬云」,即司馬彪注,只是:「木,一名。,木槿也。」又引李順說:「生江南,一云生北戶南。此木三萬二千歲為一年。」漸西本據吾點校竟改「萬六千歲」為「三萬二千歲」,毫無意思。

(二)《藝文類聚》卷八九「木槿」引到此條,只有「朝華,麗木也」一句。《太平御覽》卷九九九「蕣」引作「傅玄曰」,多「洽容」、「愛老」等異名,末句作「潘尼以為『朝菌』」。

(三)《史記‧滑稽列傳》褚先生補撰《東方朔傳》不載此條。《
漢書‧東方朔傳》提到借車的書信,但未載其書。《藝文類聚》卷八九引到此條,文同。

(四)《藝文類聚》八九引到此條,末了多「去琅耶三萬里」句。其說與慧深說「扶桑」相似,見「椹〔三九〕」注釋【一】。

(五)引《朝菌賦》是其序文,《藝文類聚》卷八九正引作「晉潘尼《朝菌賦序》。」引文是:「朝菌者,蓋朝華而暮落。世謂之『木槿』,或謂之『日及』,詩人以為『舜華』,宣尼以為『朝菌』。其物向晨而結,建(按應是「遲」)明而布,見陽而盛,終日而殞。不以其異乎?何名之多也!」

(六)各本作「以為」,金抄作「謂之」。

(七)《詩經‧鄭風‧有女同車》的一句,「蕣」作「舜」。

(八)《詩經‧有女同車》孔穎達疏引陸璣《疏》是:「舜,一名『木槿』,一名『櫬』,一名曰『椴』,齊魯之間謂之『王蒸』,今朝生暮落者是也。五月始華,故《月令》:『仲夏,木槿榮。』」

【一】「木堇」,即錦葵科的木槿,花瓣有紅、紫、白等色,朝開午萎,故有「朝華」、「舜華」、「日及」等異名。宋陸佃《埤雅》卷十七「木槿」:「朝生夕隕,一名『舜』,蓋『瞬』之義取諸此。」「日及」也是不出當天就萎謝的意思。果實為蒴果,但顧微《廣州記》說「無子」,未詳。

【二】《莊子‧逍遙遊》篇:「朝菌不知晦、朔。」陸德明《音義》:「朝菌,……司馬云:『大芝也,……一名日及。』……潘尼云:『木槿也。』」解釋朝菌是木槿,似乎始於潘尼《序》所稱「《莊子》以為朝菌」的這句話。陸德明因引以注釋《莊子》,說明陸氏所見潘《序》正有此句,同《要術》所引的「又一本」。

【三】平興縣,南朝宋置,故城在今廣東省肇慶市東南。

木蜜【一】一二三
《廣志》曰(一):「木蜜【二】,樹號千歲,根甚大。伐之四五歲,乃斷取不腐者為香。生南方。」
「枳,木蜜【三】,枝可食。(二)」

《本草》曰(三):「木蜜,一名木香【四】。」

(一)《太平御覽》卷九八二「木蜜」引《魏王花木志》轉引《廣志》是:「木蜜,樹號千歲,樹根甚大。伐之四五歲,乃取木(按是「不」之誤)腐者為香。其根可食。」

(二)「枳,木蜜,枝可食」,原接寫在《廣志》文的下面,但有脫誤,並且可能不是《廣志》文,而脫去了另一書名,故予提行。《
唐本草》:「枳椇,……一名木蜜。」《本草拾遺》:「木蜜,味甘平。……樹生南方。枝葉俱可噉,亦煎食如飴。今人呼『白石』。木蜜(疑衍,《本草綱目》卷三一引無「蜜」字,則應「白石木」斷句)子名枳椇,味甜。《本經》云木蜜,非此中汁如蜜也。……」枳椇即〔一二四〕目的「枳柜」,也有木蜜的異名,《要術》這裏應是指枳椇。《蜀本草》:「字或單作『枸』,木名,出蜀。近酒能薄酒味。江南人呼之為『木蜜』也。」即〔一二四〕目引《詩經》的「枸」,近酒味薄,說與《詩義疏》同。據此,《要術》「枳」,應是「枸」字之誤。據〔一二四〕目引《廣志》另有枳椇的記述,疑本條非出《廣志》。

(三)《太平御覽》卷九八二引作《本草經》,是:「木蜜,一名蜜香。味辛溫。」名稱和《要術》不同。現存的在《要術》以前的本草書,沒有「木蜜一名木香」的說法,只有《名醫別錄》有「木香……一名蜜香」的記載。雖然都只是「木」、「蜜」、「香」在顛來倒去,但所指有不同,參看注釋【二】【三】【四】。

【一】本目所引三條「木蜜」,實指三種植物,分見各該條注釋。

【二】這個「木蜜」,指瑞香科的沉香樹或白木香樹。《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一二「沉香」引《南越志》:「交州有蜜香樹,欲取,先斷其根,經年後,外皮朽爛,木心與節,堅黑沉水者,為沉香;浮水面平者為雞骨;最者為棧香。」(《太平御覽》卷九八二「棧香」引《南越志》「浮」作「與」,餘全同。)《圖經本草》:「沉香、青桂香、雞骨香、馬蹄香、棧香,同是一本。……今惟海南諸國及交、廣、崖州有之。其木類椿、櫸,多節。葉似橘。花白。子似檳榔,大如桑椹,紫色,而味辛。交州人謂之蜜香。欲取之,先斷其積年老木根。經年,其外皮幹俱朽爛,其木心與枝節不壞者即『香』也。細枝緊實未爛者為青桂;堅黑而沉水為沉香;半浮半沉與水面平者為雞骨;最者為棧香。……」所謂「沉香」,即是沉香樹和白木香樹的含有多量樹脂的心材。樹幹或根部被螞蟻蛀蝕或受損傷處有芳香性樹脂凝結,逐漸由白變黑,由輕變重,一般須經一二十年的時間,纔能轉為較好的沉香。人工採製方法則是斫傷樹幹,或鑿孔(俗稱「開香門」),使逐漸分泌樹脂,若干年後削取之。或將大樹砍倒,找尋根和幹內由於蟲蛀所產生的沉香,但不一定有。由於年份和部位的不同,因此樹脂含量有多寡,品質有優劣,因而有「沉香」、「棧香」等的分別。但《廣志》的敘述很容易讀成:「……根甚大,伐之四五歲乃斷」,我們所有斷過句的《要術》各本,都是這樣讀,這是很大的誤會。

據上引《政和本草》及《圖經本草》,沉香亦名「蜜香」。而「蜜香」或「香蜜」之又名「木蜜」,見於《本草拾遺》引法華經注。該書稱:「按《法華經》注云:『木蜜,香蜜也。樹形似槐而香。伐之五六年,乃取其香。』」所稱「《法華經》注」,唐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六《妙法蓮華經》的「木蜜」注有相同的記載,是:「香木也。其樹形似槐而香,極大。伐之五年始用。若取其香,皆當預斫之,久乃香出。」說明《廣志》的「木蜜」即是「沉香」。

【三】這個「木蜜」,指鼠李科的枳椇,參看「枳柜〔一二四〕」注釋【一】。

【四】《名醫別錄》:「木香,……一名蜜香。」《本草綱目》卷十四:「木香,草類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氣如蜜也。緣沉香中有蜜香,遂訛此為木香爾。昔人謂之青木香。後人因呼馬兜鈴根為青木香,乃呼此為南木香、廣木香以別之。今人又呼一種薔薇為木香,愈亂真矣。」廣木香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木,藥用部分是其粗壯的木質化的根,具特異香氣。「今人又呼一種薔薇為木香」,那是薔薇科的木香花。至於馬兜鈴根的青木香,則是馬兜鈴科的根。《名醫別錄》的「木香」,是指廣木香。在本草書上沉香沒有「木香」的異名,本條引《本草》又名「木蜜」的「木香」,也應是指廣木香。

枳柜一二四
《廣志》曰(一):「枳柜【一】,葉似蒲柳【二】;子似珊瑚,其味如蜜。十月熟,樹乾者美。出南方。邳、郯【三】枳柜大如指。」
《詩》曰(二):「南山有枸。」毛云:「柜也。」《義疏》曰(三):「樹高大似白楊,在山中。有子著枝端,大如指,長數寸,噉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江南者特美。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本從江南來。其木令酒薄;若以為屋柱,則一屋酒皆薄【四】。」

(一)《太平御覽》卷九七四「枳椇」引《廣志》是:「枳椇,葉似柳,子似珊瑚,其味如蜜。十一月熟,樹乾者益美。出南方,大如指頭。」《藝文類聚》卷八七「枳椇」引只是:「《廣志》:以珊瑚,樹乾者益之矣。」脫「曰」字,「以」是「似」之訛,「之矣」是「美」字拆開錯成的。

(二)《詩經‧小雅‧南山有臺》的一句。毛《傳》是:「枸,枳枸。」疑《要術》脫「枳」字。

(三)《太平御覽》卷九七四引《詩義疏》是:「枳枸,樹高大如白楊,所在皆有。子著支端,支柯不直,噉之甘美如飴」,以下除無「本從江南來」句外,餘基本相同。《詩經‧南山有臺》孔穎達疏引陸璣《疏》開頭是「枸,樹高大」,以下無「在山中」,無「九」字,無「江南者特美」句,止於「謂之木蜜」,以下無。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所載,內容特多,比孔引要多上兩倍。

【一】「柜」,同「枸」,也寫作「椇」,音矩。「枳柜」,即鼠李科的枳椇。《本草綱目》卷引「枳椇」記載有許多別名,如「木蜜」、「木餳」,因其味甘;「雞爪子」、「雞距子」、「木珊瑚」,因其形像。而「雞距子」俗又訛為「雞橘子」(見「果窳〔七〕」);「木珊瑚」據說就是根據《廣志》來的。

【二】「蒲柳」是楊柳科的青楊,但也有指楊柳科的水楊的。

【三】邳,今江蘇省邳縣。郯,音談,故城在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與邳縣相鄰。

【四】「……一屋酒皆薄」,《唐本草》最先著錄「枳椇」,亦予記載。唐孟詵《食療本草》:「昔有南人修舍用此,誤有一片落在酒甕中,其酒化為水味。」《本草綱目》開始加上「解酒毒」的藥效,並列舉治療證例,如朱丹溪常用以治好病酒的人,《蘇東坡集》載有蜀醫生張肱用以治愈中酒毒很深用反了藥將死的人(見卷三一「枳椇」)。所謂「雞距」,指肥大的肉質的果柄。它和果實,現在也用為利尿和解酒毒的藥。

朹(一)一二五
《爾雅》曰(二):「朹【一】,檕梅。」郭璞云:「朹樹,狀似梅。子如指頭,赤色,似小柰,可食。」
《山海經》曰(三):「單狐之山,其木多朹【二】。」郭璞曰:「似榆,可燒糞田。出蜀地。」

《廣志》曰:「機(四)木生易長。居,種之為薪,又以肥田。」

(一)自本目的正文「《爾雅》曰」這行起,至下文「韶〔一三十〕」的標目這行止,在明抄恰好是二十行,即一葉的地位,湖湘本完全脫去,《津逮》本及清刻本也跟著脫漏。「朹」的標目,湖湘本訛作「杭」,《津逮》本、清刻本也跟著錯作「杭」。金抄、明抄完整不缺,標目亦不誤。

(二)見《爾雅‧釋木》。郭注「柰」作「」,餘同。

(三)見《山海經‧北山經》,文作:「單狐之山,多机木。」郭璞注是:「机木,似榆,可燒以糞稻田。出蜀中。音飢。」《太平御覽》卷九六一「机」引《山海經》也是「机」而不是「朹」。這是兩個字,指兩種植物,而且郭璞注《爾雅》和《山海經》分明是兩種樹,《要術》把二者混列了。如果賈氏所見《山海經》原本作「朹」,那是錯字。

(四)這個「机」字,明抄仍作「朹」,但金抄作「机」。照《廣志》所記,正是机木,茲從金抄。但《要術》列在本目,可能賈氏所見《廣志》原本又誤作「朹」。否則,《要術》原將上條引《山海經》的和本條列為「机」目,由於字形極相似,後人混亂併入「朹」目。《御覽》卷九六一木部「机」沒有引《廣志》這條。

【一】「朹」,音求;「檕」,音計。李時珍認為《爾雅》的「朹,檕梅」就是山楂。並說:「其類有二種,皆生山中。一種小者,山人呼為『棠朹子』,……一種大者,山人呼為『羊朹子』」(《本草綱目》卷三十「山樝」)。所指二種是薔薇科的野山楂和山楂。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三:「楊梅,葉如龍眼,樹似冬青,一名朹。」非此所指。

【二】這個「朹」,今本《山海經》作「机」是對的,和《廣志》所稱的「机木」是同一種植物。「机」是「榿」的異寫字(見《說文》段注)。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榿,……民家蒔之,不三年,材可倍常。……疾種亟取,里人以為利。」榿木是樺木科的,落葉喬木。成都的田壟河岸間頗多。木材輕軟,主要供薪柴用。嫩葉可以代茶。

夫栘一二六
《爾雅》曰(一):「唐棣,栘【一】。」注云:「白栘。似白楊。江東呼『夫栘』。」
《詩》云(二):「何彼穠矣,唐棣之華。」毛云:「唐棣,栘也。」《疏》云(三):「實大如小李,子正赤,有甜有酢;率多澀,少有美者。」

(一)見《爾雅‧釋木》。郭璞注無「白栘」,但《詩經‧召南‧何彼襛矣》「唐棣之華」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郭璞云」有,作:「今白栘也」,則今本郭注似脫。「似白楊」以下,陸引同《要術》,並與今本郭注同。

(二)《詩經‧召南‧何彼襛矣》句,「穠」作「襛」。毛《傳》同《要術》。

(三)「《疏》」,仍應是《詩義疏》。《爾雅》「唐棣,栘」邢昺疏引陸璣《疏》是:「奧李也,一名雀梅,……」(已見「棠棣〔
一十六〕」校記(三))。所指是郁李,和這裏引《詩義疏》迥異。

《藝文類聚》卷八九「夫栘」引有《禮記疏》一條,是:「夫移,一名薁李,一名(應是「爵」字)梅,一名車下李,一名鬱。」郭璞說唐棣是夫栘,陸璣說唐棣是郁李,這條直指夫栘為郁李,將郭璞和陸璣二說聯系起來了。《類聚》又引有《詩經‧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的詩句,下面有雙行小注,沒有說明是誰的注,文作:「薁,夫栘也。音郁。」直指「薁」也是夫栘,而且從「音郁」看來,也是指郁李,與「鬱」同物,和一般對《七月》這句的解釋以「鬱」為郁李,而以「薁」為蘡薁不同。說明古人對於唐棣、常棣和鬱、薁的解釋,也就是對薔薇科的郁李和扶栘以及葡萄科的蘡薁的說法很混亂。孔穎達亦以《七月》的「薁」當作郁李類,和上引《
類聚》注相同(參看「薁〔二八〕」注釋【一】)。明清以後,漸趨統一(雖然也有例外),即「棠棣」、「常棣」、「鬱」都是郁李,「唐棣」是枎栘,「薁」是蘡薁。

【一】「唐棣」、「栘」、「夫栘」,異名同物,即薔薇科的枎栘。「栘」音移。

音諸一二七
《山海經》曰(一):「前山,有木(二)多【一】。」郭璞曰:「似柞,子可食。冬夏青。作屋柱難腐。」
(一)見《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十一經」,文作:「前山,其木多櫧。」郭璞注是:「音諸。似柞,子可食。冬夏生。作屋柱難腐。或作『儲』。」《太平御覽》卷九六一引《山海經》作「」(標目同)。引郭注作「冬夏恒青」,無「屋」字,餘同《要術》。這是常綠喬木,「青」或「恒青」,都比今本《山海經》作「生」合適。

(二)「木」,明抄脫,據金抄補。「有」,應是「其」字之誤。

【一】「」,同「櫧」,是殼斗科的櫧,和它的近親種,常綠喬木。清郭柏蒼《閩產錄異》卷二:「錐,即櫧也,又名『柯子』。閩呼子為錐,呼木為櫧。……以其末銳如錐也。」

木威一二八
《廣州記》曰(一):「木威【一】,樹高大(二)。子如橄欖而堅,削去皮,以為粽(三)。」
(一)《太平御覽》卷九七四「木威」引作顧微《廣州記》,「樹高大」作「高丈餘」,餘同《要術》。

(二)明抄作「丈」,《御覽》引同,《本草綱目》卷三一「木威子」引陳藏器也是「樹高丈餘」(《政和本草》卷二三引陳藏器沒有說樹的大小),但金抄作「大」。按木威樹高可達十米以上,茲從金抄。

(三)木威實際就是「橄欖〔三七〕」引《南越志》東向一衢」的那枝樹。「粽」,《南越志》作「糝」,是「糝」的訛字。此字承訛已久,「古度〔一三二〕」引顧微《廣州記》再見,其他文獻所見尚多。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金光明經》有「」字,音「蘇感反」,即「糝」字,俗誤寫作「粽」。

《說文》「」,古文作「糝」。段玉裁注:「按《廣韻》、《集韻》……皆有『』字,云:『蜜漬瓜也。桑感切。』蓋糝有零星之義,故今之小菜,古謂之糝,別製其字作『』。《通鑑》:『盧循遺劉裕益智。宋廢帝殺江夏王義恭,以蜜漬目睛,謂之鬼目。』……俗多改『粽』字。胡三省注《通鑑》:『四角黍也。』蓋誤認為送韻之粽字。」說明「」是「糝」的異寫字,後來錯成「
粽」,就變成端午粽的「粽」字,胡三省也不免誤認。

【一】「木威」是橄欖科,也叫「烏欖」,和橄欖同屬。果仁用鹽或糖炒食味道很好,又可榨油。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下:「烏欖,一名木威子。……土人取其肉醃為菹,名曰欖豉,色如玫瑰,味頗雋。又可榨油,調食點燈。其仁則為佳果以致遠,然不善收藏,輒油不可食。」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三「人面子」:「番禺大石頭村婦女,多以斲烏欖為業,其核以炊,仁以油及為禮果。」人面子是漆樹科的。

榞木一二九
《吳錄‧地理志》曰(一):「廬陵【一】南縣(二)有榞樹,【二】其實如甘焦(三),而核味亦如之。」
(一)本條所引原題作「《吳錄》曰《地理志》曰」,《太平御覽》卷九七四「榞木」引作「《吳錄‧地理志》曰」,前一「曰」字衍,茲據以刪去。《御覽》引文除校記(二)及「焦」作「蕉」外,同《要術》。

(二)「廬陵南縣」,《御覽》引作「廬陵南部雩都縣」,《要術》脫去「部雩都」三字。

(三)「甘焦」即甘蕉,連下文「而核味亦如之」,很難想像,未知「甘焦」是否「焦甘」倒錯。類似情況,尚見於「君遷〔一三一〕」。「焦甘」即「蕉柑」,是芸香科的。否則,「而核味亦如之」句疑有脫訛。

【一】漢置有廬陵縣。三國吳改為廬陵郡,原廬陵縣改名高昌縣,在今江西省吉安縣。此句《御覽》引作「廬陵南部雩都縣」,應是。雩都縣即今同省于都縣。

【二】「榞樹」,除《吳錄‧地理志》所記外,《玉篇》又說:「
木,皮可食者,實如甘焦」,未悉是何種植物。

韶(一)一三十
《廣州記》曰(二):「韶【一】,似栗(三)。赤色,子大如栗,散(四)有棘刺。破其外皮,內白如脂肪,著核不離,味甜酢。核似荔支。」
(一)標題和引文的「韶」字,原均作「歆」,誤,據《御覽》引及各書記載改正。明清刻本標題因脫葉而訛作「杭」(參看「朹〔一二五〕」校記(一)),引文均訛作「歆」,但漸西本已從吾點校改引文為「韶」,是。

(二)《太平御覽》卷九六零「韶」引作裴淵《廣州記》,開頭是:「韶,葉似栗,黑色」,下文無「散」字、「外」字,「脂」作「
豬」,餘同。

(三)《本草拾遺》:「韶子,……生嶺南。子如栗,皮肉核如荔枝。《廣志》云:『韶,葉似栗。有刺,斫皮,內白脂如豬,味甘酸。亦云核如荔枝也。』」《御覽》引《廣州記》也是「葉似栗」,《
要術》「似栗」上應脫「葉」字,漸西本從吾校補「葉」字。下面「
赤色」,指果實,應作「子赤色,大如栗」。

(四)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三:「山韶子,類荔支,而鮮麗過之,微有小毫。一名『毛荔支』,亦曰『毛珧子』。肉薄而酸澀,著核不離。」所指即韶子,果實紅或橙黃色,有鉤狀的軟刺,假種皮與種子密著。這裏「散」,指散被著,不一定是「殼」字之誤。但現在的山韶子,和韶子極相似,惟果味極甜,軟刺短而鈍,假種皮較易與種子分離為異。

【一】「韶」,是無患子科的韶子,產廣東、海南島。另有刺韶子,木綿科,果實大如人頭,熟時呈灰色,殼生堅刺,不是這裏所指。

君遷一三一
《魏王花木志》曰(一):「君遷【一】樹細似甘焦(二),子如馬乳。」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零「君遷」引《魏王花木志》無「樹」字,「焦」作「蕉」(二字古通),餘同。

(二)「樹細似甘焦」,君遷子樹不能像甘蕉,有脫誤,也許「甘焦」仍是「焦甘」倒錯,原文可能是:「君遷樹,葉似焦甘,子細如馬乳。」

【一】「君遷」,即柿樹科的君遷子,也就是卷四《種棗》篇「種棗法」的「棗」或「梬」。

古度一三二
《交州記》曰(一):「古度樹【一】,不花而實。實從皮中出,大如安石榴,正赤(二),可食。其實中如有『蒲梨【二】』者,取之數日,不煮,皆化成蟲,如蟻,有翼,穿皮飛出。著屋正黑(三)。」
顧微《廣州記》曰(四):「古度樹,葉如栗而大於枇杷。無花,枝柯皮中生子。子似杏而味酢。取煮以為粽【三】。取之數日,不煮,化為飛蟻。」

「熙安縣【四】有孤古度【五】樹生,其號曰『古度』。俗人無子,於祠炙(五)其乳,則生男。以金帛報之。」

(一)引《交州記》,各書未引。惟《文選》左思《吳都賦》「松、梓、古度」劉淵林注引有「劉成曰:『古度,樹也。不華而實。子皆從皮中出,大如安石榴,正赤,初時可煮食也。』」其文相似。《
交州記》的作者,各書所引都題作劉欣期,不像《異物志》有許多人的,未知劉欣期即是劉成否?又《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十六「古度」引《交州記》全同《要術》,只是「著屋正黑」作正文,「取之」下多「為粽」二字,可能是據顧微《廣州記》加上的。

(二)金抄作「正赤」,他本作「色赤」。《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十六引《交州記》及劉淵林引劉成亦均作「正赤」。

(三)「著屋正黑」,《學津》本、漸西本作正文,《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引同,比較合適。

(四)《太平御覽》卷九六零「古度」引有裴淵《廣州記》,大同小異:「古度,葉如栗,無華,枝柯皮中生子。子似櫨而酢,煮以為粽。數日不煮,化為飛蟻。」

(五)各本作「炙」,金抄作「灸」。

【一】「古度樹」,由《交州記》等描述的形態、產地等看來,當是無花果的一個變種(無花果有四個變種)。

【二】黃麓森校記:「梨,當作盧;蒲盧,果蠃也。」「蒲梨」就是「蒲盧」。《爾雅‧釋蟲》:「果蠃,蒲盧。」郭璞注:「即細腰蜂也。」說明黃麓森也認為古度是無花果。因為無花果的果實被無花果蜂的幼蟲侵害時,就有這種情況。「如蟻有翼,穿皮飛出」,就是幼蟲羽化為成蟲飛出。

【三】「粽」,不是粽子,實際是「糝」的訛字,正字應作「」,指蜜餞果實,參看「木盛〔一二八〕」校記(三)。

【四】熙安縣,始置於南朝宋,在今廣東省番禺縣。從這個地名,可以推知顧微的時代。

【五】「孤古度樹」,獨棵的古度樹。「其號曰『古度』」,當指祠廟名,而有脫誤。

繫彌一三三
《廣志》曰(一):「繫彌樹【一】,子赤,如棗【二】,可食。」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一「繫彌」引《廣志》「棗」訛作「
糯粟」,餘同。《本草綱目》卷三三附錄不知性狀的諸果中有「繫彌子」,即引錄《廣志》此條,但引文有異,是:「狀圓而細,赤,如軟棗,其味初苦後甘,可食。」未知他的根據如何。而所引內容與「
果蓏〔七〕」引劉欣期《交州記》的「彌子」相同,很可能是什麼人將《要術》引《廣志》的這條和引劉欣期的那條串連作一條,就變成《本草綱目》所引的這樣了。

【一】「繫彌樹」,照《要術》所引,很像〔一二五〕目的「朹,檕梅」,即山楂。但《本草綱目》所引,就不同了。

【二】「棗」,即君遷子,參看卷四種棗篇。

都咸一三四
《南方草物狀》曰(一):「都咸樹【一】,野生。如手指大,長三寸,其色正黑(二)。三月生花色,仍連著實。七八月熟。里民噉(三)子,及柯皮乾作飲,芳香。出日南。」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零「都咸」引有徐衷《南方記》一條,是:「都咸樹,子大如指。取子及樹皮,曝乾作飲,芳香。」《本草拾遺》則引作徐表《南州記》,文同《御覽》(只無「樹」字,「芳香」作「極香美」)。《海藥本草》也引作徐表《南州記》,只說:「生廣南山谷。」關於徐表或徐衷,《重修政和證類本草》是依據唐慎微《證類本草》修訂的,其所附載《證類本草》用書總目中有徐表《南方記》,書中所引,亦均題作徐表,《本草拾遺》、《海藥本草》均唐時書,所題亦同。因此由本草書的一個系統下來,下至《本草綱目》,全是徐表。可是類書如《御覽》等所引,全是徐衷。二者必有一誤。

《本草綱目》卷三一「都咸子」引嵇含(?)《南方草木狀》作:「都咸樹,出日南。三月生花,仍連著實,大如指,長三寸,七八月熟,其色正黑。」所引幾乎和《南方草物狀》相同,今本《
南方草木物》亦無此條,《草木狀》應是《草物狀》之誤。這個錯誤,也是沿襲本草書來的,例如《政和本草》所載各書轉引,均題作《
南方草木物》,而其內容,均與《要術》所引《南方草物狀》相同,並且有多條不見於今本《南方草木狀》。

(二)「如手指大,長三寸,其色正黑」,這是指果實,「如」上應脫「子」字(《御覽》引《南方記》及《本草拾遺》引《南州記》都有「子」字)。但照《南方草物狀》的記述通例,這整句應在「三月生花色,仍連著實」的下面,這裏是倒錯了。這樣,缺「子」字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三)「噉子」,連下文「及柯皮……」,有些不順當。《本草拾遺》記載:「都咸,子及皮葉,……乾作飲服之。生南方,樹如李。」該書引《南州記》及《御覽》引《南方記》,也都是「取子及樹皮」,則「噉」應是「取」字之誤。不過《海藥本草》有「子食之香,大小如半夏」的記載,子還是可以直接吃的,故暫仍其舊。

【一】「都咸樹」,未詳是何種植物。

都桷一三五
《南方草物狀》曰(一):「都桷樹【一】,野生。二月花色,仍連著實。八九月熟。一如雞卵。里民取食。」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零「都桶」引《魏王花木志》轉引《南方草物狀》,「桷」作「桶」,「八九月熟」以上同《要術》,以下是:「子如鴨卵,民取食之。其皮核滋味酢,出九真、交趾。」《要術》的「一」,疑是「子」或「大」的殘文錯成。《御覽》又引有徐衷《南方記》,是:「都桶樹,二月花,仍連實。七月熟,如卵。」「桶」,都是「桷」字之誤。《本草拾遺》記載:「都角子,味酸澀,……生南方,樹高丈餘。子如卵。徐表《南方記》云:『都角樹,二月花,花連著實』也。」《海藥本草》引作徐表《南州記》:「生廣南山谷。二月開花,至夏末結實,如卵。」說明《御覽》的誤「桷」為「桶」,正如卷九七二的誤「桷子」為「桶子」一樣,而《要術》〔四二〕目的「桶」,也同樣有這個錯誤,參看該目注釋【一】。嵇含(?)《南方草木狀》不載此條。

《本草綱目》卷三一「都桷子」引有《魏王花木志》,內容特詳:「都桷樹,出九真、交趾,野生。二三月開花,赤色。子似木瓜,八九月熟。里民取食之,味酢,以鹽酸漚食,或蜜藏皆可。」很明顯,引文中串合著《要術》「桶〔四二〕」引《廣志》和《南方草物狀》的內容。《本草綱目》所引逸書的內容,往往較各書所引為全面,可能是經過李氏加工合併的。「桶〔四二〕」是「三月花色」,這裏「都桷」是「二月花色」,所以合稱「二三月開花」,其合併之跡,尤為明顯。嚴格說來,這在引書上是不合適的。

【一】「都桷樹」,據《御覽》所引(見校記(一)),與「都昆〔一四九〕」引《南方草物狀》的內容完全相同,則都桷就是都昆。《本草綱目》卷三一「都桷子」稱:「桷,音角,《太平御覽》作『
桶子』,……蓋傳寫之訛也。亦與楮、構之構名同實異。」則同時也是〔四二〕目的「桶」(參看該目注釋【一】)。但係何種植物,未詳。

夫編一本作「遍」(一)一三六
《南方草物狀》云(二):「夫編樹【一】,野生。三月花色,仍連著實。五六月成子,及握(三)。煮投下魚、雞、鴨羹中,好。亦中鹽藏。出交阯、武平。」
(一)「遍」,金抄、湖湘本作「編」,與標目相同,當然是錯的;但明抄作「遍」,亦非。《太平御覽》卷九六零有「夫漏」一目,所引徐衷《南方記》與此處引《南方草物狀》相同(見校記(二)),「遍」應是「漏」字之誤。從金抄的筆誤習慣上,也可得到證明,卷六《養牛馬驢騾》篇「治驢漏蹄方」的兩個「漏」字,金抄均訛作「編」,卷九《素食》篇「薤白蒸」的兩個「漏」字,均訛作「」。前者後來校正了,後者沒有校正。說明這裏的「編」,在金抄是「
漏」字的誤寫。

(二)《太平御覽》卷九六零「夫漏」只引有徐衷《南方記》一條,是:「夫漏樹,野生。三月華,五六月成子,如有。煮著豬肉、雞、鴨羹中,好,可食。亦中鹽藏。」與《要術》引《南方草物狀》雖有個別異字,實際是同一條。嵇含(?)《南方草木狀》不載此條。

(三)「及握」,可以解作果實的大小「盈握」,但有些勉強。《
御覽》引作「如有」,按「無漏」果實「如棗」,「有」疑是「
棗」字拆開後錯成,則「及握」應作「如棗」,其錯誤之由,或係由「州樹〔一三八〕」的「五六及握」和這裏的「五六」看混了誤寫在這裏。參看注釋【一】。

【一】「夫編樹」,據《御覽》引即是「夫漏樹」,《本草拾遺》有「無漏子」,當是同一種植物。

《本草拾遺》:「無漏子,……生波斯國,如棗。一云波斯棗。」《本草綱目》卷三一及《植物名實圖考》卷三二都記載著「
無漏子」有一個別名,叫做「海棗」。

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記載「海棗」說:「海棗樹,身無閑枝,直聳三四十丈(疑應是「尺」),樹頂四面共生十餘枝。葉如栟櫚。五年一實,實甚大,如杯。核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其味極甘美。」

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波斯棗,廣州郭內見其樹,樹身無閒枝,直聳三四十尺,及樹頂四向,共生十餘枝。葉如海。廣州所種者,或三五年一番結子,亦似北中青棗,但小耳。自青及黃,葉已盡朵朵著子。每朵約三二十顆。……其核與北中棗殊異,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如小塊紫曠。」《圖經本草》也記有波斯棗,與《
嶺表錄異》同。

李時珍認為海棗、波斯棗都是鳳尾蕉,並糾正《南方草木狀》「實甚大,如杯」之說為不正確(見《本草綱目》卷三一「無漏子」)。鳳尾蕉是蘇鐵科的,現在中藥上還稱它的種子為「無漏果」。

乙樹一三七
《南方記》曰(一):「乙樹【一】,生山中。取葉,擣之訖,和繻【二】葉汁煮之,再沸,止。味辛。曝乾,投魚肉羹中。出武平、興古。」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一「乙木」引作徐衷《南方記》(書已佚),是:「乙木樹葉,擣之,和糯(應是「繻」字)葉汁煮之,再沸。味辛。曝乾,可投魚羹中。」

【一】「乙樹」,未悉是何種植物。

【二】《易經》「既濟」:「繻,有衣袽。」王弼注:「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這裏「繻」,即借作「濡」字,就是濡合著擣出來的葉汁,一起放在鍋裏煮。

州樹一三八
《南方記》曰(一):「州樹【一】,野生。三月花色,仍連著實,五六及握,煮(二)如李子。五月熟。剝核【二】,滋味甜。出武平。」
(一)引《南方記》,各書未見引到。

(二)「及握,煮」,費解。假定「煮」是「著」字之誤,那可以解釋為「州樹」果實的大小,是五六個「盈握」;它著生在樹上的狀態和部位,有如李子。

【一】「州樹」,未知是何種植物。

【二】古所謂「核」,有時指硬殼。

 

 

齊民要術卷第十(第六段)

前樹一三九
《南方記》曰(一):「前樹【一】,野生。二月花色,連著(
二)實,如手指,長三寸。五六月熟。以湯滴(三)之,削去核食。以糟、鹽藏之,味辛可食。出交阯。」
(一)引《南方記》,各書未見引到。

(二)「著」,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訛作「青」,據金抄改正(《學津》本、漸西本同)。

(三)「滴」,應是「渫」字之誤。

【一】「前樹」,未知是何種植物。

石南一四十
《南方記》曰(一):「石南樹【一】,野生。二月花色,仍連著實。實如鷰卵,七八月熟。人採之,取核,乾其皮,中作肥魚羹,和【二】之尤美。出九真。」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一「石南」引《魏王花木志》轉引《南方記》無「色」字,「卵」作「子」,無「七」字,「乾其皮」以下作「乾取皮,作魚羹,和之尤美。出九真。」《圖經本草》也有引到,脫「記」字,見注釋【一】。

【一】「石南」,《神農本草經》已著錄。圖經本草說:「江湖間出者,葉如枇杷葉,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蔟。秋結細紅實。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併生,長及二三寸。根橫細,紫色。無花實。葉至茂密。……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所記是二種。前一種肯定是薔薇科的石楠,分佈在南方各省。後一種「無花實」,未詳,也不是石南科的石南,《圖經本草》又說:《魏王花木記》曰:『《南方》(應脫「《記》」字):石南木,取皮,中作魚羹,和之尤美。』今不聞用之。」《南方記》的這種「石南樹」,就「實如燕卵」和用途來說,又在上述二種之外。

【二】「和」,指和味料,《呂氏春秋‧本味》篇有「和之美者」。

國樹一四一
《南方記》曰(一):「國樹【一】,子如鴈卵,野生。三月花色,連著實。九月熟。曝乾訖,剝殼取食之,味似栗。出交阯。」
(一)引《南方記》,各書未見引到。

【一】「國樹」,未知是何種植物。

楮一四二
《南方記》曰(一):「楮樹【一】,子似桃實。二月花色,連著實。七八月熟。鹽藏之,味辛。出交阯。」
(一)《太平御覽》卷九六零「榖」引《魏王花木志》轉引《南方記》首句作「楮子,如梅實」,「連著實」作「仍連實」,「鹽藏」上有「土人」二字,餘同。

【一】桑科的楮(即構、榖),全國各地都有,不是南方特產。這裏的「楮樹」,對照「都桷〔一三五〕」和「桶〔四二〕」,花期、果期、果形以至鹽藏,完全相同,只是「味辛」稍異,懷疑就是陳祁暢《異物志》所稱的那種「榖子」或「構子」,也就是「都桷」或「
桷」,或它的變種。

一四三
《南方記》曰(一):「樹【一】,子如桃實,長寸餘。二月花色,連著(二)實。五月熟,色黃。鹽藏,味酸似白梅。出九真。」
(一)《本草綱目》卷三三附錄不知性狀諸果中有「子」,引此條作徐表《南州記》,是:「出九真、交趾。樹生子如桃實,長寸餘。二月開花,連著子。五月熟,色黃。鹽藏食之,味酸似梅。」

(二)「著」,原無,《本草綱目》引有,《學津》本、漸西本補入。應有,茲據補。

【一】「樹」,未知是何種植物。「」音產。

梓棪一四四
《異物志》曰(一):「梓棪【一】,大十圍,材貞勁,非利剛【二】截,不能剋。堪作船。其實類棗,著枝葉重曝撓垂(二)。刻鏤其皮【三】,藏(三),味美於諸樹【四】。」
(一)引《異物志》,各書未見引到。

(二)「曝」,懷疑是「累」字之誤。

(三)「藏」上應脫「蜜」、「鹽」一類字,而以「蜜」字為最可能。參看注釋【三】。

【一】「棪」,音焰,又音鹽。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三「鐵力木」:「鐵力木,理甚堅緻,質初黃,用之則黑。……吳楚間則重價購之。《通志》云:『一名石鹽,一名鐵稜。』」又「海棗」說:「
海棗,俗名紫京,堅重過鐵力木。鐵力木不甚宜水,此則入水及風雨不朽。以作屋,嫌小皺裂,故不貴。」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
柂」記載有「紫荊木」,稱「堅類鐵石」,宜於製舵,亦即「紫京」。此處「梓棪」,木質極堅,宜於作船,而其實又「類棗」,都和「
紫京」很相似,但未知是何種植物。

【二】「利剛」,鋒利的鋼刀。

【三】「刻鏤其皮」,這是一種蜜藏的加工程序,即將果肉細劃,使糖分易於漬入。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人面子,……肉甘酸,宜蜜餞:鏤為細瓣,去核,按扁,煎之。微有橘柚芳氣,南果之珍也。」這正像現在「劃蜜棗」和煎蜜棗的做法。《異物志》所記是最早的蜜「棗」。蜜棗有去核的,《嶺外代答》所記是最早的去核蜜「棗」。人面子是漆樹科的。

【四】「諸樹」,指其他果樹的果實。

母(一)一四五
《異物志》云(二):「母樹【一】,皮有蓋【二】,狀似栟櫚;但脆不中用。南人名其實為『』。用之,當裂作三四片。」
《廣州記》曰:「葉廣六七尺,接之以(三)覆屋。」

(一)「母」,金抄、明抄作「毋」(正文同),實際是「母」的訛字,他本均作「母」。

(二)引《異物志》與《廣州記》,《太平御覽》等未引,亦無「
母」的記載。

(三)「以」,各本作「當」,此從金抄。

【一】「」音哥,「母樹」,未知是何種植物,可能是櫚科的。《南越筆記》卷十三記載有「柊葉」和「油葵」,摘錄以供參考:「有柊葉者,狀如芭蕉葉。溼時以裹角黍,乾以包苴物,封缸口。蓋南方地性熱,物易腐敗,惟柊葉藏之,可持久,即入土千年不壞。柱礎上以柊葉墊之,能隔溼潤。……計粵中葉之為用,柊為多,蒲葵次之。有油葵者,似葉而性柔,以作簑衣,耐久不減蒲葵。諺曰:『油葵簑,蒲葵笠,朝出風乾,暮歸雨溼。』」「油葵,生陽江恩平大山中,樹如蒲葵,葉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簑,禦雨耐久。諺曰:『蒲葵為扇油葵簑,家種二葵得利多。』」

【二】「蓋」,當是指籜。

五子一四六
裴淵《廣州記》曰(一):「五子樹【一】,實如梨,裏有五核,因名『五子』。治霍亂、金瘡。」
(一)《太平御覽》等未引。《本草綱目》卷三一「五子實」引裴淵《廣州記》作:「五子實,大如梨,而內有五核,故名。」

【一】「五子樹」,未知是何種植物。《本草綱目》也只說:「今潮洲有之。」是根據《潮州志》來的。

白緣一四七
《交州記》曰(一):「白緣樹【一】,高丈。實味甘,美於胡桃。」
(一)各書未見引到。《本草綱目》卷三三附錄不知性狀諸果中有「白緣子」,只引劉欣期《交州記》一條作說明,是:「出交趾。樹高丈餘。實味甘美如胡桃。」

【一】「白緣樹」,未知是何種植物。

烏臼一四八
《玄中記》云(一):「荊、揚(二)有烏臼【一】,其實如雞頭【二】。迮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豬脂。」
(一)各書未見引到。

(二)「揚」,各本訛作「陽」,據金抄改正。

【一】烏臼,即大戟科。

【二】「雞頭」,指芡實。

都昆一四九
《南方草物狀》曰(一):「都昆樹【一】,野生。二月花色,仍連著實。八九月熟,如雞卵。里民取食之,皮核滋味醋。出九真、交阯。」
(一)各書未引。嵇含(?)《南方草木狀》不載此條。

【一】「都昆樹」,據《太平御覽》卷九六零「都桷」所引,完全和「都昆」相同,懷疑是同一種植物(參看「都桷〔一三五〕」校注)。


 


 

'농업'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제민요술齊民要術 17  (0) 2011.01.07
제민요술齊民要術 16  (0) 2011.01.07
제민요술齊民要術 14  (0) 2011.01.07
제민요술齊民要術 13  (0) 2011.01.07
제민요술齊民要術 12  (0) 2011.01.07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