중국전래인물화
청대권 4
중국어원문
中国传世人物画:清代卷(四) |
作者:佚名 来源:拙风文化网 |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人物册》清 黄慎 纸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24.5厘米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 黄慎的人物画喜用中锋细笔钩勒人物面部、双手,用狂草的笔法写出人物衣衫,各具不同的质感。笔墨跌宕豪放,毫不拘束,反映了他人物画的典型风格。此人物册墨色清润,赋彩淡雅,传移模写,生动逼真,笔墨间流露出后发之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果老仙姑图》清 黄慎 纸本设色 纵201厘米 横110厘米 荣宝斋藏 黄慎中年以后,偶见怀素草书,以狂草法作画,粗犷奔放,纵横驰聘,多取材于历史、神仙佛道故事,或民间生活景况。此幅《果老仙姑图》表现出黄慎的“异端特质”。画中张果老与仙姑均用粗犷线条描绘,却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山鬼图》清 罗聘 纸本设色 纵91厘米 横35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罗聘喜作鬼趣图,笔情古逸,无不臻妙,深得金农神味。“山鬼”旧注皆认为是山中之怪,后人则认为是巫山神女,今人多认为是女性山神。此图中的山鬼不同于张渥《九歌》中的半裸野女形象,而是一位仪态万千的秀美女子,若不是身上绘有薜荔,身后随有猛虎,几乎被认为是一位大家闺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易安像》清 罗聘 纸本设色 纵119.5厘米 横44厘米 中国传统人物画着重写意传神,罗聘的肖像画中同样体现了这种追求。嘉庆三年(1798)初冬,罗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绘此图以作临别纪念。整个画面,施以淡墨,行笔稚拙,给人以素雅、潇洒、安宁的感受。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丁敬像》清 罗聘 纸本设色 纵108.1厘米 横60.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丁敬像》是罗聘肖像画代表作之一。画中人物丁敬(字敬身, 浙江杭州人, 金农知友, 工诗书, 尤精刻印, 格调清劲朴质, 开创“浙派”篆刻艺术)倚杖坐石, 光顶高额, 脑后几许白发, 头颈伸得特别长, 造型夸张,“怪”中见美, 拙中含趣。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出浴图》清 李育 纸本设色 纵17.8厘米 横5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用轻快而灵动的笔触描绘了出浴女子的闲适姿态。画家继承了粗笔放纵的白描写意人物画的技法,而不受其约束,努力探求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表现手法,以少胜多,以形写神,于粗犷中见细腻,洒脱中见精练。虽讲究笔墨趣味,但能将表现人物形象的严谨性和笔墨传神的抒情性结合起来。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寇眉像》清 吴宏 樊圻 纸本设色 纵79.5厘米 横60.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吴宏,生卒年代不详。清代画家。一作弘,字远度,号竹史。江西金溪人,长居江宁(今南京)。他自幼喜好书画,诗书皆精,金陵八家之一。樊圻(1616—1694),清代画家。字会公、洽公。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他与其兄樊沂均以画出名。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此图由樊圻画肖像,吴宏补景。这是一幅带有风景的肖像画。画中人名为寇湄,是明末清初金陵秦淮名妓,善于弹奏古琴,能作曲,并工画兰竹。这幅作品中,由樊圻所画的寇湄肖像,浓妆安坐,娟娟秀美,穆然恬静。吴宏的补景和肖像画相和谐。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梅下赏月图》清 余集 纸本墨笔 纵65.2厘米 横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官至侍讲学士。擅画山水、花卉、禽鸟、兰竹,尤工仕女,无不精妙,工书及诗画,时称三绝。此图中画一士人在梅下赏月的情景。两枝老梅偃蹇相伴,环境幽雅而富有诗意。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落花独立图》清 余集 绢本设色 纵93.1厘米 横34.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余集专擅仕女,有“余美人”之称。他所作仕女,体态纤秀,风神娴静,笔法疏秀,敷色淡雅,其风格堪称“费派”仕女先声。《落花独立图》依据宋词而作,衣纹为兰叶描,简洁飘逸,设色清淡明快,为其仕女画代表作,体现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归”的诗意。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皆大欢喜图》清 周笠 绢本水墨 淡设色 纵155厘米 横62.7厘米 周笠,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字牧山、山岩,号韵兰外史、元赞、云岩山人、念伽山叟。江苏吴县人。早年擅肖像、仕女,笔意清逸,色泽娟秀。中年后转攻花卉、山水。此图以淡墨写苍松枝干,浓墨细写松针。松下有两个着宽袍闲坐的童子。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观音图》 清 金礼嬴 纸本设色 纵111.6厘米 横44.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礼嬴(1772—1807),字云门,号五云,幼娴翰墨,志趣高远。凡人物、仕女、界画楼室、山水、花卉,悉能匠心独运,妙夺古人。尤精画佛,庄严妙丽。图中画观音坐在狮子身上,注视着在地上玩耍的善财童子。观音神态静穆,衣纹线条清劲流畅,用笔工细。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五老图》清 汪圻 纸本设色 纵171厘米 横9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汪圻生卒年不详,擅长人物。五老就是指宋代苏东坡等五学士,此画即是表现五学士在一起谈论诗文的场景。人物用笔工细严谨,背景的山和松,则用没骨法,显得工放结合,松秀而灵动。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听阮图》清 刘彦冲 纸本设色 纵20.7厘米 横78.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刘彦冲(1807—1847),字泳之,四川铜梁人,幼随父居吴门(苏州),师从朱昂子,而能“青出于蓝”。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为晚清杰出的画家之一,惜年仅四十早逝未能成大家。《听阮图》可能是根据白居易《长庆集》七六有和令孤仆射小饮听阮咸所绘。画家虽未画出弹阮者的脸部,但从人物的背影和外观特征,可以看出其专注,而听阮者的入神,都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特别是人物眼神的刻画,深得“传神阿堵”的奥妙。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听阮图》清 刘彦冲 纸本设色 纵20.7厘米 横78.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太白醉酒图》清 苏六朋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杜甫广为传诵的名句,号称“酒仙”、“诗仙”的李太白,其最有特色、最显才华的时刻正是在醉酒、诗兴横溢之际。因此“太白醉酒”便成了画家们偏好的题材。画面设淡色,内容为李白醉后由人扶持之态,李白神色飘逸,气象夺人,二扶持侍从躬背弯腰,神态中流露出吃力和无奈,他们的衣服鞋履均设较重之色,与李白一袭白色长袍形成鲜明对比。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清平调图》清 苏六朋 纸本设色 纵132厘米 横101.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此图绘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的故事。画面构图完整,有开合之意,人物呼应紧凑。李白神色飘逸,文采气象夺人。此图用全焦墨完成,落笔草草,风致宛然,人物头像似不经意,却刻划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苏六朋代表作品之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五羊仙迹图》清 苏长春 纸本设色 纵178.5厘米 横67.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苏长春(生卒年不详),字仁山,别署教圃,广东顺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图中作者自题:“五羊仙骑羊,蝗神骑驴,分野之下,能修德政,则蝗神逐蝗于柳,种种兆年丰,九谷遍阡陌,故附祀之,帝高阳苗裔跋。”传说苏先祖为皇帝之孙,古帝颛顼,国于高阳,故称帝高阳。五羊仙是广州城的神话传说,古时候有五位仙人骑五羊,手执谷穗,在这里播下五谷,广州从此兴旺起来,画中之人,除五羊仙外,还有一人是否就是题款上所提到的蝗神?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昭君出塞图》清 倪田 纸本设色 纵118.5厘米 横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题:“一望关河萧索。宣统辛亥新春”。可见作于1911年。王昭君名嫱,汉代美女。汉元帝后宫既多,不能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能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元帝见后,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图》为历代画家所重视。过去的“百美图”上常见此图。画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于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四红图》清 倪田 纸本设色 纵122厘米 横4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四红图》格调精细严密,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绘画技巧,既有前辈大师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画家个人特色的表现。设色方面,画家更有独具的匠心。用环境来衬托主要人物,画家在人物心理状态的刻划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钟馗仕女图》清 倪田 纸本设色 徐悲鸿纪念馆藏 倪田(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耕,江苏扬州人。侨居上海,画初学王小某(愫),人物、仕女、古佛像等皆佳。尤善画马。因喜爱任伯年画,故作画亦受伯年画法影响。设色花卉、人物,风格近似伯年,古拙绝俗,意境清新。《钟馗仕女图》将钟馗的粗率勇猛与仕女的沉秀纤柔构成一种诙谐的对照,画面显得生动而有趣。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蕉荫读书图》清 吕彤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吕彤生卒不详,以擅画人物著称。《蕉荫读书图》绘一纤柔清丽女子正凝神静气在蕉荫下读书的情景。画家用白描手法,细劲而游刃有余的线条,将仕女轻噘的唇、倾国倾城的媚眼表现得无与伦比,充分体现了仕女的美质。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雍正妃行乐图》清 佚名 绢本设色 《雍正妃行乐图》描绘雍正皇帝的妃子在漫长而清冷的后宫中行乐的情景。虽然描绘对象是妃子,却以明清美女的模式绘出,再加上具有明暗效果的晕染,画面具有一种难得的通透感和立体感。但由于描绘对象的特殊性,为了显示妃子们的雍容端庄,只得以千篇一律的矫揉造作的面容示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雍正妃行乐图》清 佚名 绢本设色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送子得魁图》清 任淇 绢本设色 纵97.6厘米 横4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代人物画家受陈洪绶的影响颇大。任淇无论在人物造型还是线条的运用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陈洪绶的影响。《送子得魁图》很显然是一幅临摹之作。图中仕女孩童面部造型、衣纹线条,甚至右上角“老莲洪绶画于狮子林”九字,都仿陈洪绶的艺术风貌。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瑶宫秋扇图》清 任熊 绢本设色 纵99.2厘米 横3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以任熊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大都擅长诗、书、画、印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文人画家那样讲求水墨清淡的“墨戏”,而是大胆地将大红大绿用于画面,显出一种绚丽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审美风尚。《瑶宫秋扇图》工笔画一手执纨扇、姿容清丽的女子。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有更多俗趣味。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临陈洪绶钟馗图》清 任熊 绢本设色 纵97.6厘米 横35.6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陈洪绶的人物造型多作极端的夸张变形,躯干伟岸,头大身体小,折射了一种神经质的畸形人格和变态心理。任熊此幅《临陈洪绶钟馗图》正是体现了这种风格。在线条的运用上,也是以圆转细劲为主,神闲意定,舒展自如,极其高古渊穆。图中钟馗骨相奇伟,一手持剑,一手捧爵,似正在驱鬼。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采药图》清 任熊 绢本设色 中国绘画的发展,宋代以后,出现了文人、宫廷和民间三支队伍于基本独立体系中纵向嬗递的趋势。文人画重清高雅逸的韵致,宫廷画多富贵靡丽的气氛,民间画尚粗野艳俗的格局。任熊的绘画艺术则是结合了三者,走向趋同的代表之一。《采药图》即体现了这种趋同的审美特征。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丁蓝叔小像图》清 任熊 绢本设色 此幅《丁蓝叔小像》在线条运用上,以方折的笔势出之,有如屈铁盘丝,方棱出角,一方面强调了装饰趣味,另一方面也多少流露出刻意造作的迹象。人物的音容和神态在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的刻画下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梨花仕女图》清 沙馥 绢本设色 纵84厘米 横37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此幅《犁花仕女图》中的背景十分简略,用以突出仕女的神情和姿态及内心活动。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芭蕉美人图》清 沙馥 纸本设色 徐悲鸿纪念馆藏 沙馥(1831—1906),晚清花鸟画家,也善画人物。此图笔法清新活泼,气味静穆,富有装饰趣味。画芭蕉美人,具有写生的效果。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扑蝶图》清 费以耕 绢本设色 纵91厘米 横3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费以耕,生卒年不详。费丹旭长子,画承家传,工仕女画。风格清丽。画中仕女柳眉细眼,身材修长,一副弱不禁风而楚楚动人的样子。同时又身姿活泼地在花丛中追逐着上下翻飞的彩蝶,神情煞是可爱而迷人。 |
'중국미술'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전래인물화: 명대권 1 (0) | 2010.01.13 |
---|---|
중국전래인물화: 청대권 5 (0) | 2010.01.12 |
중국전래인물화: 청대권 3 (0) | 2010.01.12 |
중국전래인물화: 청대권 2 (0) | 2010.01.12 |
중국전래인물화: 청대권 1 (0) | 2010.01.12 |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