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 의미의 공간
  • 자연과 인간
중국미술

위진남북조시기 회화발전단계

by 8866 2009. 11.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到分裂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却奇异地飞跃发展起来。这里包涵着几个重要因素:一是战乱流离虽给社会造成破坏,但却促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佛学的兴起,导致美术的兴盛;三是士族的产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卷轴画开始兴起,卫协、曹仲达、顾恺之、陆探徽、张僧繇等一批优秀画家脱颖而出,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此时,人物、山水、动物题材展现于画面,但尚未脱尽传经载道的窠臼,可见传统影响之深远。绘画理论的研究开始发端,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标准,无疑这种专业评说使绘画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

“佛画祖师”曹仲达

 

  三国时期,兵祸连结,杀伐无已,提倡和平行善的佛教乃迅速发展,一些西域(今中亚一带)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画传到内地。吴国画家曹仲达见后,摹写不已。他心敏手灵,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体比例,画得与真人一样。后来由熟生巧,自成一体,所绘人物,衣纹折皱,紧贴身体,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

  曹仲达学会佛像后,或绘卷轴以供礼拜,或图寺壁以助庄严,所作大佛像有的高达5丈,气魄恢宏,庄严妙相,仰之弥高,令人肃然。他被誉为“佛像之祖”,对佛教东渐起到一定的推动。

[南朝·梁] 张僧繇
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世传曹仲达绘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他的画风为卫协所师承,再传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不仅佛像画绵延不绝,风行百代,而且人物画也精益求精,蔚成大观。

[南朝·梁] 张僧繇
《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

 

 东晋画坛“三绝”顾恺之

 

  曹仲达的再传弟子顾恺之(346年—407年),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顾恺之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而关键在于阿睹(眼)中。因此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最妙。年轻时曾为建业(今江苏南京)瓦棺寺作摩诘像壁画,当众点睛,观者如堵,施舍钱顷刻超过百万,从此他的名声远扬四方。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

  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

  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宋摹本)
----------------------------------------------------------------------------------------------

 

南朝梁元帝与《职贡图》

 
[南朝·梁]萧绎《职贡图》(局部,宋摹本)


  随着绘画的发展,除文人(如顾恺之)参与绘画外,皇帝也加入了画家的行列。若以传世画迹来看,南朝梁元帝萧绎(约508年—554年)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帝画家。

  他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聪慧好学,自幼爱作书画。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萧绎《职贡图》,原图共三十五国使,如今只存十二使,如描述滑国、波斯、百济等使臣像,并撰文述各国风情,以记起事。原图不存,现有宋人摹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院。

  这副纵27.2厘米,横200.7厘米的图上,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从他们仆仆风尘的脸上,流露出来到南朝进贡时既严肃又幸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气质;脸型肤色,各具特点。

  此图线条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以兰叶描,简练遒劲,并分层次加以晕染,形象准确生动,富有装饰性。在南朝卷轴画无一存留的今天,这幅宋摹本无疑是研究、了解当时各国历史风俗与中外关系的宝贵资料。

[南朝·梁]萧绎
《职贡图》(局部,宋摹本)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士大夫的典范

 
[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后世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达不羁的行径,作有《竹林七贤图》,可惜今以不存。所幸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全图线条挺劲锐利,是仿顾、陆之作。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室的画像由200多块墓砖组成,人物形象皆作线雕而凸现在画面上。画家抓刀如笔,准确生动,南壁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为向、刘、阮、荣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垂柳、松槐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来表现,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颌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

[南朝]画像砖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

 

北朝的绘画殿堂—敦煌莫高窟

 
  如果说南朝画家以木结构的寺院为创作中心,那么北朝画家则是以石窟佛寺为活动场所。因木质不如石质易于保存,故至今传世的北朝绘画远远多于南朝,集中在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开凿的甘肃、新疆等石窟中。其中甘肃敦煌莫高窟最引人瞩目。经历代开凿,如今它有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外景

莫高窟的北朝绘画内容,主要是讲述佛组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事,与佛出世成道后的说法场景。佛本生故事内容丰富,有鹿王本生、萨垂那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故事以连续的场面展开,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构思完整。画面厚重朴拙,线条粗放,有大片颜色的平涂,可看出受到汉墓壁画及印度阿旃陀壁画的双重影响。

 
[北魏]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
  《伎乐天》采用恰当的装饰手法,将两位飞天巧妙地布置在龛沿转角与背光之间的几何形中,飞天衣饰飘带随风而起,翩翩起舞。给说法图画增添了妩媚活泼的气氛。因此有人要将敦煌莫高窟喻为“飞天的故乡”了。此图为西魏飞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西魏]敦煌壁画《伎乐天》
  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这是甘肃炳灵寺石窟中的飞天,无论构图、形象、动态等方面的处理,都异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西秦]壁画《伎乐天》
----------------------------------------------------------------------------------------------

 

西域美术奇葩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新疆是佛教东渐的“桥头堡”,魏晋时期开凿的克孜尔千佛洞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气势雄伟森严,外来影响大,民族风味浓。它的壁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菱格图案。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皆以单幅的形式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这些菱格还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
克孜尔千佛洞菱格图案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人物,用曲铁盘丝描法与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线的韵律感强,人物脸呈椭圆形,脖子粗糙,胸体健壮,身体修长,手背圆肥,手心丰满而富有弹性,带有幼稚纯朴的美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相吻合。

  由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富有装饰性,色彩绚丽,将有限的穹顶与窟壁开拓成一个大千世界,扩大了绘画艺术表现空间的层次和深度,而被后人誉为西域美术的奇葩。

[魏晋南北朝]
克孜尔千佛洞菱格图案《乐神图》
----------------------------------------------------------------------------------------------

 

边关岁月——嘉峪关墓室壁画

 
[北齐]太原墓室壁画《仪卫出行图》


  除石窟壁画外,北方的墓室壁画也很发达,如河南邓县南齐墓门彩画砖、河北的东魏茹茹邻和公主墓壁画、山西太原的北齐睿墓壁画等,而以嘉峪关魏晋间墓室壁画最为丰富。6座墓共存壁画6000余幅。内容包括农桑、畜牧、井饮、狩猎、林园、屯垦、营垒、庖厨、宴饮、奏乐、博奕等,从多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生活。

  壁画是以每砖各成单位的小幅构图,与汉画分层排列的布局法有所不同。画工以大写意手法,概括地刻画形象,粗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幅活泼感人的画面。线描均以中锋勾勒,多用富于弹性的园弧线,灵动潇洒,简练奔放,却不失外形的准确。色调热烈明快,单纯和谐,人们日常生活中瞬息的细节,被画工传神的手笔扑捉与画面上,主题朴素,洋溢着生活情感。这些壁画说明河西地区的传统壁画艺术,在北朝佛教壁画兴盛之前,就有了成熟的面貌。
[魏晋南北朝]
嘉峪关墓室壁画《进食图》
 

 

 

中国绘画特点


 

    中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其生命,散点透视,造形构图,赋物以神,故与十五世纪以来以油彩作于布上,注重色彩明暗、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迥然不同。
    中国画还与诗文相辅相成,互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降,更是诗书画印、长款短跋溶成一体,寄情感,吐心声,内涵丰富;或寓意,或象征,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
    此外,中国卷轴画的特殊装裱形式与分门别类,与西洋画有所不同。东方的文雅含蓄,与西方的生动奔放,特色自具,难分轩轾。诚如画坛大师潘天寿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宛如两座并峙的大山,各有高峰,而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在漫长的历程中,绘画与工艺美术结合,带有装饰风。汉代的民间匠师艺人已经能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多种绘画技巧、形式和风范。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不同地区相互影响与交流,初步形成了显著的民族风格:重视以形写神,重视点睛传神,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中国绘画历史


 

    早在战国时,中国绘画就已出现了人物帛画,到晋唐时人物画更是艺臻成熟。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得到了全面发展。其中既有像范宽、李成之辈的正规画大家,又有米芾、苏轼之流的文人画家。 元代绘画是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分水岭,文人画开始成为画坛主流。文人画逐渐融入书法的笔意,开始强调画家的个性抒发。诗、书、画的结合,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明清两季的绘画,在发掘题材内容和技法形式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涌现出各种风格纷呈的流派。

 

魏晋南北朝

 

    在这一时期,一方面魏晋文人士大夫个体意识的觉醒,由此导致了士大夫绘画的独立,另一方面是佛教的传播,由此导致了佛教绘画的兴盛和西域画风的传入。其间最负盛名的画家是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画史上合称:"六朝三大家"。当时的评论界就认为:顾的绘画得对象之神,陆的绘画得对象之骨,张的绘画得对象之肉。遗憾的是顾恺之尚有《女史箴图卷》的后人摹本,而陆张二人的画迹连后人摹本也不曾流传下来。而根据记载张氏的绘画注重骨力,陆氏的绘画则借鉴西域画风,注重色彩凹凸渲染。另外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研究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谢赫提出的"六法"标志着绘画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获得了士大夫的认同。而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澄怀观道"的理论,对于山水画所应涵有的人文精神,取得了十分完美的理解,这对后世的山水画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

 

    隋唐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历史370年南北分裂的动乱局面。唐代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成为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的绘画有三大特点:其一是礼教绘画的复兴,其二是宫廷绘画的玩赏画,其三是文人绘画的深化。用于政治礼教宣传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人物画。而宫廷玩赏画主要是青绿山水和花鸟屏风。在这一时期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更趋明显。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创作,恢宏大度的艺术形象,空实明快的线条,辉煌绚烂的色彩,为后世难以企及。尤其是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更被后世奉为"南北二宗"的开山,分别代表了宫廷贵族和隐逸文人对山水画不同的玩赏倾向。

 

五代两宋

 

    五代时期,川蜀和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较为稳定,南唐和西蜀都设立了宫廷画院,罗致了各地有名的画家从事创作。西蜀的画坛,以黄筌为代表;江南地区则涌现了周文矩、顾闳中、徐熙、董源等杰出画家。而关仝、李成,则成为北方泼墨山水的典范。人物画,贯休、石恪的放逸画法为南宋梁楷的减笔画一开先风。 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巨大嬗变的时期,宫廷院画盛行一时,树立了"精致缜密"的院体风格。米芾、苏轼所提倡的文人墨戏,在当时又别树一帜。而南宋的画风趋向简率豪放,水墨刚劲。

 

元代时期

 

    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兴起。与宋代文人画相比,元代文人画有四大特征:其一,绘画题材由简单的枯木竹石、梅、兰等扩展到山水,并使之从此以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永恒主题和无限象征。其二,画法较宋人的墨戏更为严谨。其三,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要求"以书入画"。其四,在画面的意境构成上追求以诗题画,讲求诗情画意的相得益彰。 元初钱选和赵孟頫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开元画之风气,继之而起的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被称为"元四大家"。 他们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对明清两代绘画理论和创作,均起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明代时期

 

    明代中期以前宫廷绘画继承了两宋院体而重新昌盛,出现了像边景昭、林良、吕纪、谢环等院体大家。而其画风所及,又形成了地区的流派特色,产生了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明中、后期,宋元以来的文人水墨画风才得以重新复兴,发展为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由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在花鸟画方面,技法不时有所创新,陈淳、徐渭所开拓出的大写意花鸟,笔墨豪迈,对清季花鸟画坛影响很大。

 

清代时期

 

    明清时期的绘画思潮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宫廷绘画的复兴,明代有锦衣卫所附设的画家制度,清代对于供奉画家有如意馆的设置。其二,是文人画的暗转和绘画商品化的兴起。其三,是西洋绘画的传入。其四,是绘画画派的蜂起和画家们对画科题材的全能。针对此点,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这段画史不再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科目介绍,而是按照画家的画派归属来作介绍。 清初的画坛,出现若干富有地方特色的绘画流派。以摹古为主的"四王"一系山水占据着统治地位。此外"四僧"、"金陵八家",注重体察自然,各有独特创造。"常州画派"的恽寿平变徐崇嗣的"没骨法",开写生花卉新境界。"扬州画派"标新立异,个性强烈。而清末聚集在上海地区的画家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创新,成为"海上画派"。
近现代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它度过了社会转型,饱受了外患内乱,经历了文化革命,遇到了西风冲击。因此山水画在这百年间也发生了与之相应的明显变化。在二十世纪的前叶,“海上画派”中的赵之谦、任熊、虚谷、吴昌硕等,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打破了清代嘉庆、道光以来沉寂的画坛局面,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海上画派”和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为代表的“岭南派”、以金城、陈师曾、姚华等为代表的“京派”,呈三足鼎立的态势。民国时期有一大批自海外学成归国的画家致力于国画的改良工作,以徐悲鸿为代表,提出了建立“新国画”的主张。五十年代初的国画写生作为“新山水画”启幕的开场锣鼓,为国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找到了摆脱旧法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表现建设生活,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成了“新山水画”的三大主题,傅抱石、李可染、秦仲文、关山月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
    五十年代黄宾虹、齐白石等一代宗师,仍然在传统的笔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并影想着后人。“文革”期间,过于强调题材的时代要求所形成的社会风尚,使山水画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传统得到了重视,这是历史的反拨。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后,人们至少在理念上得到了对于山水画发展的基本认识,中国的山水画又面临新的世纪。
    另外,现代台湾山水画,除了三大家张大千、溥濡、黄君壁早有成就之外,以江兆申及周澄、李义弘为代表的“江派”绘画,在扎实的传统基础上开一代新文人画风气,亦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一大亮点。

 

中国画种类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中国画大致有以下种类:文人画、宗教画、禅宗画、院体画、民间画、扇面画、山水画、浅绛山水画、青绿山水画、没骨(法)画、工笔画、主题画、写意画、界画、指画、小品画、水墨画、彩墨画、白描画、仕女画、动物画、静物画等等。

 

'중국미술'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전통산수화: 청대권 1  (0) 2010.01.07
중국회화 (송대)  (0) 2009.11.07
청대淸代황하도  (0) 2009.10.24
산수화  (0) 2009.10.23
중국회화사  (0) 2009.08.15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