중국 휘상徽道의 도로
徽商古道
徽道·徽商 东至县葛公镇徽道村双蓬牌刻群
徽道·徽商
徽道,江南人称之为“池徽大路”。池即池州,徽是徽州(今属黄山市),它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徽商贩运商品的惟一通道。由于当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商品转运只能肩挑背扛,客观条件迫使人们寻找捷径,以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费用;不仅如此,徽商在路途中要尽可能避免恶劣环境和强盗土匪等的侵害,以确保人身和财货的安全。徽道由此应运而生。多少年来,旅人试图探寻徽州古民居、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载体------古徽道。然而,古徽道匍匐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各种野生动物如野猪、刺猬、山蚂蟥、穿山甲、麂、獐、毒蛇繁育,株树、枫香、石楠等古木参天,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民间旅人的探寻梦想,终究未能如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借助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终于唤醒了这条沉睡数百年的故道,从而拂去岁月的尘封。
当年徽道的大致路线是:由徽州经祁门、石台、东至三县交界的仙寓山榉根岭,过石台边境进入东至境内的鸡头岭,再走棘源在排篷的三建桥分道:一路过大蜈蚣岭走洋湖,西可通东流县城,北可从小路嘴、雁汊过渡到安庆或沿江上行至湖北武汉等地;一路经小蜈蚣岭过葛公、蔡岭,可达建德(今东至)县城,再翻越县城西的梅山通往江西九江。
徽道途经东至,呈现出多姿多彩、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排篷,即今东至县徽道村的双篷,当年南来的徽商从这里分道,北来的徽商在这里结伴而行,是徽商往来贸易的中转站。据双篷《陈氏家谱》记载:“每日旅居排篷之客商,多达数百人之众”。商旅云集,此地可谓举足轻重。
双篷西北约100米的石刻群明确记录当年修造古徽道的史实。该石刻群一排六通,计宽7.5米,单碑宽1.0米,高1.8—2.1米,厚0.15米。其中一通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当时募修徽道的功德碑,其余五通立于光绪十年(1884),记载“修造排篷至棘源十里募化钱银名目”,建德、东流、贵池、祁门乃至湖北汉口等大小商号均有不等数目的捐助。从双篷到棘源再到鸡头岭,路程约17华里,是接通徽道的关键里程。该碑所记载的正是有关这段徽道的重要信息。
古徽道上,石板路沿途铺设,每块石板长1.2—1.5米,宽0.3—0.4米。石面上均匀地錾刻粗放的平行纹路,或浮雕精美的花卉图案。石板路上每隔3华里就有石亭横跨古道,亭内设有石凳,两侧还有耳房,可供行人小憩或食宿,每座石亭内还有建亭时的碑记。
古徽道上,徽商将其主营的食盐、木材、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贩往沿江的九江、安庆、汉口等地,回程则收购沿江特产如桂鱼、小干鱼、黄鳝、泥鳅以及东至盛产的植物油、生猪、粮食等销往徽州山区。上了年纪的双篷人,口述当年进出双篷的徽商时,娓娓细数,情真意切。
古徽道上,精彩的远不止以上所述。水井沿途开掘,有“玉泉”、“甘露”等雅称。这些水井的口径大约都在30厘米,并大多被淤实,没被淤实的也仅有三至四尺深,井水隐约可见。据当地族谱记载,这些水井都是当年的徽商开挖,供客商行旅饮用的。鸡头岭岭脚的一通“输山碑”,高0.83米,宽0.61米,厚0.15米,该碑立于清朝道光八年,是禁止在徽道两侧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的禁山碑,这应该是我国明清时期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证了。徽道途经之地仙寓山,盛产弛名中外的“雾里青”茶叶。300年前,“雾里青”沿着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到达广州,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运往瑞典,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品。1984年,考古学家在打捞“哥德堡号”时,发现密封包装随船沉在海底的“雾里青”竟然还能饮用。300年后,“雾里青”再次由重返中国的“哥德堡号”带往欧洲,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更引人注目的是,徽道上新发现石拱桥14座,这14座石拱桥均建于明、清两朝,且石刻文字记载详实,年代有据可考,由洪兴桥可见一斑。该桥位于安徽东至县葛公镇洪胜村民组北约100米处,为古徽道的重要桥涵之一。桥长9.07米,跨度3.85米,桥面宽3.6米,通高3.65米。单孔石拱,石拱顶部镶嵌石刻一方,左右均为竖排双列楷书阴刻小字,右曰“康熙三年季秋月辛卯日立”,左为“嘉庆二十四年季春月下浣日重修”,中为横排单行篆体阳刻“洪兴桥”三个大字。该桥的规格、形制与其他13座大同小异。康熙三年即1665年,该桥已历经300余年风雨,如今仍结构稳定,安稳如故。说明当时建桥技术之精湛,徽商投入之不菲。如果说,徽道是明清时期南北商贸往来的纽带,那么,石拱桥则是这条纽带上14颗璀璨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14座石拱桥中只有5座在古徽道上,其他9座只在徽道的近旁。不过,双篷《陈氏家谱》和棘源《李氏宗谱》均详细记载这些石拱桥的兴建都与徽商密切相关。徽商萌生于唐代,明代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经营行业、经营规模、还是活动范围,都居全国商界之首。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4座石拱桥就是徽商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的代表作。清末,封建统治渐趋衰亡,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不堪重负,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如此,徽道依旧发挥它应有的功用,徽商依旧永不停息地奔忙,一直到解放初期。
尽管徽道的神秘面纱尚未彻底揭开,但是,徽道成为探究历史古迹、寻访交通渊源的处女地已为期不远, 徽道为将来的旅游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也近在眼前。徽商诚信为本、以义取胜的经营理念,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奉献感恩、同心协作的团队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楷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系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东至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队长 责任编辑:徐之平)
출처: 至县葛公镇人民政府사이트
千年古商道留下的牛车辙痕 碧海银沙网讯 (图 文 特约摄影师 李土寿 通讯员 陈志敏 编辑 小 雨)最近,在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附近发现一段深凹的牛车辙痕,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对比此十年左右的牛辙痕 笔者携几位旅游爱好者前往探秘。大家一致认为,先前称为“千年石官道”,值得商榷。从地理位置看,它在一条内海河沟的边上,很可能就是古码头,此海沟南连庄家渡,通向太平镇苦竹渡的出海口,北至调丰、岭北城里,是宋元明清雷州半岛重要交通枢纽。
황산시와 휘주 주변도
'교통'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고려의 조운로 (0) | 2009.08.30 |
---|---|
宋代지도 (0) | 2009.08.30 |
중화민국 도로전도 1941년판 (0) | 2009.08.02 |
진한시기 주요육로와 교통도 (0) | 2009.08.01 |
신라시대의 주요 간선도로 (0) | 2009.07.31 |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