돈황의 역사
사주(沙州)로 불렸던 감숙성 서쪽끝에 위치한 오아시스 도시로, 한 무제가 기원전 111년에 세운
하서사군(河西四郡)중의 하나이다.
전국시대부터 진나라 때까지 돈황에서 활동한 주요민족은 월지와 오손족 등인데 서한 초기에 흉노족이 이주 해오면서 이들을 몰아내고 하서지구를 차지 했다. 중국 역사를 북방 민족과의 대립과 투쟁의 역사라는 말이 있듯이 흉노라고 불린 이 유목민은 중국북부지역에서 세력을 키워오다 한나라 왕조를 성립한 기원전 200년경, 북아시아 초원 일대를 평정하며 장대한 유목 제국을 세운 후 서한 문제 때에 결국 중국 북서부로 남하하며 대월지를 몰아내고 점차 하서지구河西地區(황하의 서쪽지구)를 점령하게 된 것이다. 중국역사에서 보이는 공통적인 현상은 중원을 중심으로 한 변방 민족 국가들의 마지막 야심은 중원을 차지하는 것인데 흉노 역시 기마민족의 기동성을 무기로 황하를 건너 수시로 중원을 위협했다. 한나라 제국을 구축한 고조高祖 유방劉邦은 그 여세를 몰아 북방 흉노를 치려고 원정에 나섰다가. 오히려 흉노에 쫏겨 목숨만 부지하고 간신히 도망쳐 장안으로 돌아온 후 약 60년 간 한나라는 흉노의 크고 작은 침범으로 고통은 당해야 했다.
16세에 즉위 한 무제(武帝)는 흉노에게 쫒겨간 대월지(大月氏)·오손(鳥孫) 나라와 연합하여 흉노를 제압하기 위해 장건(張騫)을 이 지역으로 파견했지만 결국 장건은 두차례에 걸친 서역 원정에도 불구하고 서역 지역에서 흉노를 몰아내는 데는 실패했다. 그러나 장건의 서역원정으로 당시 서역西域이라고 칭해지던 중앙 아시아 및 서방 각지와 사절을 교환하게 되었고 역사적으로 육로 실크로드가 뚫리게 된 계기가 되었으니 역사적으로 볼 때 아주 소득이 없었던 것은 아니었다. 사마천은 장건의 서역 개척을 착공鑿空이라고 표현하였는데 마치 굴에 구멍을 뚫듯이 격리되어 있던 서역에 중원사이에 하나의 길을 뚫었다는 뜻이다..
한족이 실질적으로 실크로드를 경영하게 되고 돈황이 한나라의 영향권에 들어가게 된 것은 표기장군驃騎將軍 곽거병?去病에 의해서 이다. 기원전 121년 한무제의 명을 받은 곽거병은 서쪽으로 진군하여 승승장구 하며 하서지방을 장악하고 있던 흉노의 休屠王을 죽이고 왕자와 왕비, 그리고 흉노가 하늘에 제를 지낼 때 쓰는 ‘제천금인(祭天金人)을 빼앗아 장안으로 돌아오게 된다. 한무제는 이 제천금인을 감천궁 甘泉宮에 모시고 수시로 하늘에 제를 올렸다고 하는데, 돈황 막고굴 제323굴 북쪽 벽 좌측 구석에 보면 장건 출사도가 그려져 있다. 위부터 한무제가 감천궁에서 제천금인에게 예배하는 모습과 한무제가 장건의 서역 출사를 배웅하는 모습, 장건일행이 서역의 대하국大夏國(현 파키스탄 북부)에 도착해서 승려들의 영접을 받는 모습 등을 그려 놓았다. 그림 옆에 있는 설명글을 보면 한무제가 흉노를 토벌하고 두개의 금인을 빼앗았는데 그것을 감천궁에 모셔놓고 신에게 수시로 제를 올렸다고 적어놓고 있다. (漢武帝將其部衆討匈奴, 幷獲二金, 長丈余, 列置于甘泉宮, 帝爲大神常行禮拜時)
중국측 자료
1. 돈황군 설치
2. 하서사군 설치
3. 연표
1. 돈황군 설치
公元前八十八年,汉王朝正式分酒泉郡设置敦煌郡。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了“敦煌”这个名字,“敦煌”...直到东汉的班超,终身经营西域,暮年向朝廷恳求还乡,还在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酒泉两郡之地,设张掖、敦煌二...最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但它的发展很快。西汉时敦煌郡下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个县
河西四郡 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所管辖的农业区,经常受到长城以北和长城以西的匈奴和西羌的骚扰,特别是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并扬掠边境居民作为奴隶。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与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迫张骞、甘父(少数民族)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汉朝在长城以北建立了屯垦戍边、移民开垦的大片农业区。公元前121年游牧在河西地区的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汉朝封昆邪为源阴侯,其下瞩四人被封为列侯。其部众4万余人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称为五瞩国。据《汉书·地理志》载: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据《汉书·武帝本纪》,元狩二年(前121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郡。参证有关史料,后说比较可靠。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河西四郡的户口数如下:
地名 户数 人口数 辖县数 所属平原 所属流域
敦煌 11200 38355 6 敦煌平原 疏勒河
酒泉 18137 76726 9 酒泉平原 黑河
武威 17581 76419 10 永昌平原 石羊河
张掖 24352 88731 10 张掖平原 黑河
总计 71270 280231 35
在7万多户、28万多人中,主要为汉族移民。前121年,“汉乃子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徙民以充实之。”前111年,“乃分武成、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历前107年,“武都氏反,分徙酒泉。”前102年,“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益发戊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后屯兵以卫酒泉。”前91年,”其随卫太子发兵,……吏士者皆徙敦煌郡。”
汉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于太初元年(前104)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于是,筑长城,置亭塞西至盐泽(又名罗布泊、罗布淖尔)。河西先后置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敦煌郡西侧置玉门关、阳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其后,西域三十六国(有称五十六国)皆臣于汉,遣使朝贡,商旅不绝,史称“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遣使者年多十余、少者五六辈”。其后称之谓“丝绸之路”。
公元前121年,游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汉将其所降的四万余人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与云中,被称为五属国。随后,汉朝在昆邪王和休屠王原来的游牧地区,设置了河西四郡,即现在的酒泉、武威、敦煌、张掖。
公元前11世纪敦煌已有少数民族居住,《史记.大宛列传》记月氏族居於敦煌与祈连之间,“敦煌”一名就从此明确见於史册上。
西汉汉武帝正式设立敦煌郡后,下设玉门、阳关、中部、宜禾四个都尉,分别镇守敦煌境内的南北两条丝绸古道。此时的敦煌郡,拥有相当今日新疆东部边缘、敦煌市、安西、肃北、阿克塞等地,人口将近四万 。
|
|
|
|
|
汉 | 111-219 | 西汉111-18 | 敦煌郡敦煌县 | 前111年敦煌始设郡 |
新9-23 | 敦德郡敦德亭 | |||
东汉23-219 | 23年隗嚣反新莽;25年河西復敦煌郡名 | |||
三 国 | 220-265 | 曹魏220-265 | 敦煌郡 | |
西 晋 | 266-316 | 西 晋266-316 | 敦煌郡 | |
十六国 | 317-439 | 前 凉317-376 | 沙州、 敦煌郡 | 336 年始置沙州;336年敦煌莫高窟始建窟 |
前 秦376-386 | 敦煌郡 | |||
后 凉386-400 | 敦煌郡 | |||
西 凉400-421 | 敦煌郡 | 400至405 年为西凉国 都 | ||
北 凉421-439 | 敦煌郡 | |||
北 朝 | 439-581 | 北 魏439-535 | 沙州、敦煌、义州 、 瓜州 | 444年置镇,516年罢,为义州 , 524年收復瓜州 |
西 魏535-557 | 瓜州 | |||
北 周557-581 | 瓜州鸣沙县 | 563 年改鸣沙县,至北周末 | ||
隋 | 581-618 | 隋 581-618 | 瓜州 | |
唐 代 | 619-781 | 唐 619-781 | 沙州、敦煌郡 | 622年设西沙州, 633年改沙州, 740年改郡,758年復为沙 洲 |
吐 蕃 | 781-848 | 吐 蕃781-848 | 沙州敦煌县 | |
张氏归义军 | 848-907 | 唐 848-907 | 沙州敦煌县 | 907年唐亡后,张氏归义仍奉府正朝 |
西汉金山国 | 910-914 | 国 都 | ||
曹氏归义军 | 914-1036 | 后 梁914-923 | 沙州敦煌县 | |
后 唐923-936 | 沙州敦煌县 | |||
后 晋936-946 | 沙州敦煌县 | |||
后 汉947-950 | 沙州敦煌县 | |||
后 周951-960 | 沙州敦煌县 | |||
宋 960-1036 | 沙州敦煌县 | |||
西 夏 | 1036-1227 | 西 夏1036-1227 | 沙州 | |
蒙 元 | 1227-1402 | 蒙 古1036-1227 | 沙州路 | |
元1271-1368 | 沙州路 | |||
北 元1368-1402 | 沙州路 | |||
明 | 1402-1644 | 明1404-1524 | 沙州卫、罕东卫 | 1516 年吐鲁番佔;1524 年关闭嘉峪关后淍零 |
清 | 1644-1911 | 清1715-1911 | 敦煌县 | 1715 年清兵出嘉峪关收復 ,1724年筑城置县 |
2. 河西四郡 설치
(一)设置河西西郡的历史背景
在战国时代,秦、赵、燕三国都有各自的长城。秦并六国后,连接了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这时东段长城以北,主要是匈奴、丁零和东胡的游牧区,西段长城以西,主要是月氏、乌孙和羌人的游牧区。到了西汉初期,在匈奴强大的压力下,月氏的大部分和乌孙相继被迫西迁,河西地区遂成了匈奴的游牧区。当时在这个地区的游牧民族还有小月氏和西羌。小月氏是指月氏西迁时留下来的一小部分月氏人。西迁的月氏人被称为大月氏。
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所管辖的农业区,经常受到长城以北和长城以西的匈奴和西羌的骚扰,特别是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并扬掠边境居民作为奴隶。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与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迫张骞、甘父(少数民族)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西汉初年以来,西汉政府对匈奴一宜沿袭着消极防御的政策,除在沿长城边界线驻兵防守外,并采用“和亲”和”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的办法,希图以此作为匈奴贵族不再发动骚扰的条件。汉武帝继位之初,对匈奴仍然沿袭着前代的政策。但是这个消极防御的政策,并没有换来边境的安宁。后来由于汉武帝感到,对匈奴贵族“金帛文绣赂之甚厚,侵盗不已”,才改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仅武帝于公元前133年及以后的几次派出大军深入匈奴游牧区进行追击。“汉军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堕殪,罢(疲)极昔之”。从而削弱了匈奴的势力。汉朝在长城以北建立了屯垦戍边、移民开垦的大片农业区。公元前121年游牧在河西地区的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汉朝封昆邪为源阴侯,其下瞩四人被封为列侯。其部众4万余人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称为五瞩国。据《汉书·地理志》载: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据《汉书·武帝本纪》,元狩二年(前121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咸、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郡。参证有关史料,后说比较可靠。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河西四郡的户口数如下:
地名 户数 人口数 辖县数
敦煌 11200 38355 6
酒泉 18137 76726 9
武威 17581 76419 10
张掖 24352 88731 10
总计 71270 280231 35
在7万多户、28万多人中,主要为汉族移民。前121年,“汉乃子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徙民以充实之。”前111年,“乃分武成、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历前107年,“武都氏反,分徙酒泉。”前102年,“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益发戊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后屯兵以卫酒泉。”前91年,”其随卫太子发兵,……吏士者皆徙敦煌郡。”
河西四郡的设立,对尔后中国的发展产主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下文中将分别加以论述。
(二)河西四郡促进了汉朝对西域的统一
河西四郡的设置,促进了汉朝统一西域。
河西四郡设置之后,汉朝将秦长城从令居(今甘肃省永受县)延伸到了阳关、玉门。其烽燧深入到轮台,用以防御匈奴。这条长城的难面,就是汉朝移民屯垦的农业区,河西四郡设置之后。隔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导致与加强了汉朝与乌孙和天山以南诸农业国的联盟,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断匈奴右臂”,从而进了步削弱了匈奴的势力。
在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以前,在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二个广大的农业区和二十广大的游牧区。大体说来,在长城以南,地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是汉族和百越、西南夷等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区;在长城以北和以西,包括东北与蒙古草原,天山以北草原以及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则是匈奴、东胡、乌桓、丁零、乌孙、小月氏、西尧等民族从事游牧业生产的游牧区。在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以后,将河西地区由游牧区变为农业区,这就使我国原来连成一大片的游牧区,分割成了两大片游牧区,即:匈奴、东胡、鸟桓、丁零、乌孙等游牧民族的北方游牧区和西羌等游牧民族的西北至西方的游牧区。新兴的河西地区农业区的出现,在所谓“隔绝羌芮”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国一大片农业区与两大片游牧区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在历史上,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乃至朋争虽然时有发生,但是由于游牧社会不能生产出自身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需要由农业社会供应各种手工业产品——金属工具和用具、丝绚、麻布、槽类以及槽食等:农业社会也需要游牧社会供应牲畜、皮张、畜毛等,因此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之间关系的主流始终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农业区经济与游牧区经济的结合,才构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统一的整体。对于匈奴史、西羌史的研究必须与秦汉史的研究密切地结合起来。此意我在本章“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一节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迷,这里就不再多述了。
匈奴冒顿单于在统一我国统一游牧区的过程中,使原来游牧于甘肃河西地区的乌孙族被迫西迁至巴尔喀什湖一带游牧,摆脱了原来附属于匈奴的地位,但是仍然经常受到匈奴的威胁。当时天山以北是游牧区,在这里从事游牧生活的诸“行国”,均受匈奴贵族的统治,天山以南是农业区,在这里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的诸”居国”,也受匈奴贵族的统治。《汉书·西域传》中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憧仆都尉,使领西域,访居焉香。危须、尉犁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朝政府有联络乌孙与天山以南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需要,乌孙不愿继续附属于匈奴贵族,天山以南的农业国也有摆脱匈奴贵族奴隶制统治的愿望。这就是汉朝能与西域诸国结成联盟共同抗击匈奴的政治基础。汉朝设置河西四郡后,与西域诸国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加强了,这就为汉朝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138年,张骞与甘父第一次通使西域时,由于当时河西地区还是匈奴的游牧区,往返途中都受到匈奴贵族的阻挠,前后共费了13年的时间。公元前115年,张会第二次通使西域到乌孙时,就非常便当,因为这时匈奴已经退出了河西地区。张骞从乌孙返回长安时带回了乌孙报谢的使者数十人,这些使者目睹汉朝的强大,为随后汉朝与乌孙结成联盟创造了条件。同时,张骞分遣副使到大宛、康眉、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及诸旁国,扩大了汉朗对西域“三十六国”及其邻近诸国的影响。
在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斗争中,汉朝以河西四郡为依托,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乌孙与天山以南诸农业国站在了汉朝一边,这就大大加强了汉朝的力量。在西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乌孙与天山以南诸农业国常是与汉朝军队协同作战的,如:公元前90年《汉书·西域传》作前99年)汉武帝以匈奴降者介和王为开陵侯,牢楼兰国兵攻车师。公元前89年,汉武帝遣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兵攻匈奴,复逅开陵侯率楼兰、尉犁、危须六国兵攻车师,防备车师兵阻戳马通的骑兵。又如:公元前91年,汉宜帝初继位,解忧公主及乌孙王再次上书称:“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人民去,……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于出兵以救公主、昆弥。”汉宣帝发骑兵15万,由五将军分五路出击。乌孙兵获得大胜,俘虏匈奴人4万、牲畜70多万头,其后,西域都护甘延寿与陈汤出兵康居,消灭旬奴邱支单于所瞩部众,也主要是依靠西域诸国的兵力。
在汉朝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过程中,“西域思汉威德,成乐内属”,这是由于匈奴在西域设立憧仆都尉,征收“马畜毡JI”、“赋税诸国”,而汉朝对于西域诸国“无取于彼”。比起奴隶制的匈奴来,封建制汉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是高出很多的,汉朝加之于西域各国的负担也是比较轻的;两相比较,乌孙与天山以南诸农业国是乐意亲近汉朝的。
天山以南的请农业国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抗御匈奴贵族的奴隶制统治与掠夺。这些农业国都属于小国寡民,其大者如龟兹国仅8万余人,于阗国与疏勒国均不足2万人,其小者如且宋国、小宛国等仅1000多人。而且这些农业小国各自孤处于一个或大或小的绿洲,也难于形成一个联合的力量。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是愿意归服汉朝的。这个伟大的抉择,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是符合西域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西汉未年,由于王莽对匈奴和西域采取了一系列荒谬的措施,导致匈奴贵族再次统治天山以南诸国。“匈奴敛税重刻(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服,愿请都护。”其后,东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
为着发展同西域各国的交往,为着与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的需要,公元前101年,汉武帝设置使者校尉,开始在轮台、渠犁屯田。公元前64年,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使护鄯善以西诸国。公元前60年,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使西域正式成为了汉朝版图。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符合西域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因为把西域“三十六国”合并到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先进的汉朝,就为抵抗匈奴贵族的骚拢,制约诸小国间的纷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经济文化提供了保证。
古代张掖郡的古堡
西域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域仅指西域都护管辖下的诸小国,而广义的西域则包括了西域各国在内。这一点在《汉书·西域传》中是交代得很清楚的:”最凡五十国,自驿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经,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JI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我认为那种把葱岭以东说成是狭义西域,把包括葱岭以东和以西说成是广义西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其明显的缺点是,只着眼于自然地理的方位,完全忽视了政治地理上中国与外国的界线。西域的国内部分,即狭义的西域,在历史上是有变化的,即以汉、唐、元、清四朝而论就是有变比的,清朝的前期与后期也是有变化的,因为在清朝后期,有大片的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被沙俄割占去了。在前后《汉书》等古籍的《西域传》中,对中央王朗统治下的各地方政权,均称之为国,这些国均是三中央王朝分封的国中之国。即地方政权,并不是现俯义上的国家。有些外国的学者,妞于历史成风,把我国历史古籍《西域传)中所列的国,统纶说成了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外国,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为着行文上的方便,我们把狭义的西域在下文均弥之为新疆。
(三)河西四郡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
河西四郡的设置,便利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有关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远在张骞、甘父通使西域之前就开始了。但在这之后,由于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政治关系,促进了官方和民间商业贸易的发展。关于东西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路线,有些国外的学者曾提出过森林道与草原道的说法,最重要的通道毕竟还是经过农业区的通道,即由长安由发,经过河西四郡,到达新疆,再继续西行,前往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国。因为通过农业区的道路比较安全,食宿比较容易解决,在旅途中所需用品的补充也比较方便,而且在农业区人口密集,有较多较大的城镇,沿途呸可以进行贸易。
河西四郡设立后,这个新兴的农业区的出现,使两个古老的农业区,即中原农业区与天山以南的农业区连接起来了,更进而与葱岭以西的古老的农业区联系起来了,使大片的农业区连接起来了就为东方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
优秀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来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各国、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远古就存在,因为它对于各国、合民族人民都是有利的,从来都是势不可挡的。自从汉朝设置河西四郡和统一新疆之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经济大化交流加强了,中国的丝绸、先进的冶金技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茶叶、容器、漆器以及大黄等药材、排萧等乐器传到了西方各国,从新疆或通过新疆,西方的良种马(天马)以及棉花、胡桃(核桃)、胡葱(洋葱),胡菜(香菜)、菠菜(波斯菜)、葡萄等多种农业植物传到了我国内地,西方的音乐、舞蹈、杂技以及箜篌、四弦曲颈琵琶筹多种乐器传入了内地。西方的宗教一佛教、景教(圣督教的一支,属于聂斯脱里派)、袄教也传入了;伊斯兰教的传入,海路虽较陆路为早,但由陆路传入的影响却甚大;而今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北地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丰富中国与西方合国的经济文化生活,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对于这条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这名称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在古代,中国与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国间商品的流通,是通过各国的商人进行的。这些商人们的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并不像马拉松运动员,由起点一直跑到终点;却很像接力赛跑的运动员,逐站传递。中国丝绸运销希腊、罗马的情况就是这样。这中间要经过汉族商人、新疆各族商人、粟特商人、波斯商人以及希腊。罗马的商人之手,才能在希腊、罗马的市场上销售。在各国商人中;粟特商人是特别活跃的,在新疆各城市和敦煌、武威、长安、洛阳等地都有粟特商人的聚居点。汉族商人也在新疆从事商业活动。在英国人包尔欧编译的《新疆出土怯卢文简牍》之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从长安到终点站之间的许多城市,都起着中继站的作用)河西四郡和新疆的主要城镇也都起着这样的作用。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这些城镇的繁荣发展。
在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的交融,实际上包括若国外与国内两个部分。古代的新疆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和荟萃的地方,许多由西方传来的文化,一般都先传到新疆,再传入内地;许多由内地情出国外的文化,一般也是先传到新疆,再传到国外。譬如,许多农作物、乐器以及佛教等传入内地的情况就是这样,内地的丝绸、冶金技术传在国外也是这样。
用譬喻说明问题,好处在于能给人们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但同时也有可能使人们产生错误的理解。上面用接力要譬喻经济文化交流的憎况,就存在有这方面的缺点。因为经济文化交缸的中继站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在交流中有可能越过一个或几个中继站,而接力赛中支出的接力棒站站都是一模一样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却远为复杂,特别是精神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地区,往往便染上了备该地区和民族的特点:
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有两种说法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一种说法把古代新回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估计得过低:另一种说法则夸大了西方文化对新疆的影响,同时又贬低了汉族文化对新疆的影响。持前一种观点的人,有外国学者也有中国学者。这里只讲一个例子,有位著名的西域史学者在他所写的一本书里,说什么“故自秦汉以来,龟兹文化实承印度文化之余绪,龟兹本国固无文化,,又说“龟弦文化实力得诸印度”等等。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事实,在理论上也错的。全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只有高低之分,并无有无之别。“固无文化”的民族在历史上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在我们着来,古代龟兹不仅有文化,而且有很高的文化。即以龟兹乐舞而论。诚然龟兹乐中曾吸收了印度乐器——四弦琵琶、贝蠡、铜鼓等以及印度佛曲,同时龟兹乐中也吸收了汉族乐器——笙、排箫、筝与鸡娄鼓伴奏的鳖鼓以及我国羌族的笛和羯人的羯鼓,但是这恰恰是龟兹文化很高的表现。地处古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荟萃地带的龟兹地区,同时受到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龟兹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就没有条件同时接受发展水平很高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正是由于古代龟兹人具有远见卓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才勇于吸收先进文化,创造出了在音乐舞蹈史上大放异彩的龟兹乐舞。著名的唐朝翻译家和旅行家玄奘曾称赞鱼兹乐舞“特善诸国”,特善云者,特别好也,诸国云者包括西域各国也。这个很高的评价得自目睛耳闻,应该说是可信的。龟兹乐舞自南北朝传人内地后,对我国的音乐、舞蹈、戏剧、宋词、元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龟兹乐传到日本、朝鲜、缅甸、束埔寨等国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夸大西方文化对古代新疆影响的人们当中,有些是怀有偏见的学者,有些则是为沙俄和英国侵略新疆服务的殖民主义辩护士。由于后者不同于学术讨论的范围,姑置不论,现在仅对前者谈一点个人的意见。这里我们就以一位著名学者所著《中亚文化史》一书为例。作者在这本书里,只承认唐朝以后汉族文化对新疆的影响,而不承认唐朝以前汉族文化对新疆的影响,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西汉时龟兹王绛宾曾娶解忧公主的女儿为奏,夫妇同至长安学习汉族的礼乐典章,回到龟兹后曾按照汉族的礼乐典章性事。3世纪末以前,和阗地区的货币一和阗马钱(汉祛二体钱)上,有汉文和祛卢两种文字。从南北朝到隋朝,高昌国的学校里是学习“四书”、“五经”的。最晚到南北朝时期养蚕缫丝的技术已由内地传到新疆了。造纸和内地的耧等先进技术和农具也都传到了新疆。这一类事情可以举出很多。唐朝以前汉族文化对新疆不是没有影响,而是有很大的影响。
河西四郡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新疆境内的于阗、疏勒、龟兹、高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丝绸之路的畅通曾经促进了这些城镇的繁荣发展。这些城镇在对外贸易上的重要地位,大可与海运大开以后一些沿海城市的憎况相比拟。
(四)河西四郡促进了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
河西四郡的设置,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西汉政府设且河西回郡后,这片古老的游牧区所以能够地速变为新兴的农业区,是有其特别优越的条件的。首先,由内地移居到这里的移民,主要是汉族农民,他们是带着内地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到这里来的。移民的成员正如《汉书·地理志》中所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从焉。”下贫当然指的是贫苦农民,“抱怨过当”和因反抗封建统治而校目为“悖逆亡道”的人,也都主要是农民。这些在内地缺地、无地的农民,到了河西地区之后,面对千年沉睡的肥沃荒原,就大有用武之地了,迅速地发展起了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这也正如《汉书·地理志》中所说的:“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以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其次,这里的农业是灌溉农业,不受旱涝灾害的威胁,农业生产在未失去水土平衡以前,是可以稳定地发展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县的年降水量分别为174毫米、116毫米、82毫米、29毫米,因此光靠大气降水(雨、雪)是不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是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滋润着河西大地,可以引水灌田,在自然地理上河西与新疆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河西和新疆有一种传统的流行的说法)说什么“高山雪灌田畴”,这种说法容易产生误解,好像无山和祁连山里有着无尽冰雪可资融化似的。其实在天山和祁连山巨大的山区中,年降水量都是比较高的。据天山中段三十山区气象站的观测: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大致相当于我国华北地区的年降水世。如果在天山和祁连山巨大的山区中,没有较高的年降水量,就不会有众多的河流从天山和祁连山中流出。正是由于有着这些河流,才保证了在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造成这个地区城市发展、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的根本条件。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兰州、武威、酒泉等地清理了汉代墓葬500多座,出土了大批文物。出上文物中有大量的木简、漆器、陶器、铜器、铁器、丝织品、度量衡具、天文仪等等。例如,1969在武威雷台的一座东汉“张姓将军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铜马39匹,铜牛1头,铜车10辆,有一匹“铜奔马昂首扬尾,头微左顾,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飞鸟,鸟似鹰,展翅回首,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为数众多的两汉魏晋时代文物的出土,表明了当时当地的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工作者还在订西地区魏晋时代的墓葬中发现了近干幅壁画,仅嘉峪关市的六座墓葬中就有600多幅壁画。在这些壁画中有犁地、播种、耢地、打场、采柔、养蚕、放牧等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生产劳动的画卷,也有坞壁(封建庄园)内地主阶级在奴仆侍奉下宴饮、歌舞的画面,在这些圭画所见到的犁、违枷、耙、耢等农具,与作者解放前在山丹县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时所见到的基本相同。这没有什么奇怪,农业生产上的墨守成规,生产工具千百年来很少变更,原是封建社会的一般通例。在河西地区魏晋墓室中众多壁画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可信的形象资料,其学术价值是很高的。
在古代河西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发达的封建文化,此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只打算列举三事。(1)懦家思想的广泛传播:(2)西凉乐的深远影响;(3)石函寺艺术的成就,作简略的说明。
自从汉武帝罢凹百家、独尊懦术以来,懦家的思想一直是中国的统治思想。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调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把宜扬懦家思想,作为加强其统治的思想.因此懦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品教。道教等宗教教义的影响。因此,在敦惶石窟这样的宗教寺院的“遗书”中,居体还保存有《沦语》、《孝经》等多种懦家经籍。在武威汉墓中曾发现《礼记》木简。魏晋以来,河西地区出过许多位著名的文人。《资治通鉴》卷一二三曾说:“永嘉(308一313年)之乱,中州之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故凉州号为多士。”仅在《魏书》中列有专传的河西著名文人就有宋YAO、张湛、段承根、刘?、阚?、阴仲达、索敞、程骏、常爽、江式等人。他们当中有著名的经学大师、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并有著作传世。《魏书》列传第四十卷有一段评论说:“赵逸等皆通涉经史,才志不群,价重西州,有闻东国,……”这一卷中共有11人的传记,除3人为安定人,2人为金城人外(二地均在今甘肃境内),余7人中5人为敦煌人,2人为武戚人。河西地区的人文蔚起,是和当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的。
西凉乐是在河西地区融合汉族音乐与龟兹音乐而形成的一个乐种。西凉乐的乐器很丰富,有汉族乐器钟、磐、丝、筝、排萧,有龟兹乐器??五弦(五弦的直颈琵琶),还有国外传人的琵琶(四弦曲颈琵琶)、箜篌、铜钹、贝蠡等。西凉乐的各种乐器的形象以及演出的情况,从魏晋墓葬和石窟寺的壁画中都可看到。在敦煌石窟遗书中,已经发现有古代乐谱和好几百首曲子词。这些都为深入研究西凉乐和我国的古代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西凉乐是在北朝时传人内地的。在隋唐燕乐中,龟兹乐与西凉乐最为流行,影响也最大,它们不仅对内地的音乐舞蹈,而且对宋词、元曲、戏剧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西凉乐中的大曲,对我国戏曲的发展影响很大。笔者曾写过《西凉乐与伊州乐》一丈,发表在《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可供参考,这里就不再作详细说明了。
甘肃境内的石窟寺共有20多处,其数量在我国各省区中是最多的。在河西地区著名的石窟寺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以及玉门昌马、酒泉丈殊山、肃南马蹄寺和金塔寺、武威天梯山等石窟寺。在这些石窟寺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和题记,为研究1000多年间河西地区的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特别是敦煌莫高窟为全世界所瞩目的一座文化宝库,加之敦煌石窟遗书的发现,敦煌学已经成为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我国已经成立了敦煌、吐鲁番学会,人们正期待着我国的学者们能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如果没有河西地区雄厚的社会财富,为数众多的两双魏晋的豪华墓葬和美轮美矣的石窟寺是建立不起来的。它们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其主要来源,一为地主阶级向农民征收的地租,一为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向农民征收的各种捐税。这种饥寒中的富丽,用孝道和善行装扮起来的伪善设施,既敲诈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又作为向劳动人民进行欺骗的”依据”。当然,我们对于石庙寺和墓葬中的艺术珍品,还是深怀敬意的,它们是无数能工巧匠累代勤劳的创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两汉、西晋和唐朝都是河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商区发展的时代。现将这些朝代河西四郡的户数和人口列表如下:
时代 户数 人口数 辖县数 资料来源
西汉 71270 280211 35 《汉书·地理志》
东汉 46264 111121 47 《后汉书·郡国志》
(内包括张掖附国 6216 21685 6)
西晋 24700 ? 37 《晋书·地理志》
唐朝 40865 189298 13《旧唐书·地理志》
内包括吐浑
对上表需要说明的是,1《后汉书·郡国志》中缺酒泉郡的人口数;2西晋时期敦煌郡的户数、包括新疆地区伊吾等地的户数。3河西四郡的人口以西汉时期为最多,东汉时期人口大量减少,据《后汉书·西尧传》说是由于西羌的骚扰,有一部分人口内迁造成的。唐朝天宝年间湘四郡的人曰虽多于后汉和西晋,但是仍不及西汉时期的人口。当时由于推行租庸调制度,一般都有隐瞒少报人口的情况。
当匈奴休居王和昆邪王在河西地区游牧时,其所部只有5万多人,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以后人口大量增加了,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有了很大发展。县或城的数目增加,这也是经济得到发展的一个标识。
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汉朝;将河西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丝问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发展了河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
河西地区与新疆毗邻,在历史上两者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联系是很富切的。东汉中期西域副校尉就常驻在敦煌,行使着西域都护的职权,后来由敦煌太守兼管西域事务。这种办法后来又为魏晋两朝所沿袭。我国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是把敦煌划入西域范围的,这种看法是有其历史根据的。对河西四郡,在近代以来又被人们称之为河西走廊,这是一条长达1000多公里的长廊,是通向新疆的长廊,是丝纲之路的长廊。
3. 연표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
秦统一中原,嬴政称帝,名始皇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收天下兵器,聚咸阳销以为鐻(jù),进金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置迁宫中;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秦王政三十三年(前214)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史记》卷六)
秦王政三十四年(前213)
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史记》卷六)
秦王政三十五年(前212)
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卷六)
西汉高祖三年(前204)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汉书》卷九六)
西汉文帝四年(前176)
匈奴居敦煌。
冒顿单于遣汉书曰:“……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减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汉书》卷九四)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
武帝遣张骞使西域。途被匈奴拘留十余年,后脱继两行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骞返回长安。(《新疆简史》)
西汉建元五年(前136)
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汉书》卷六)
西汉元光元年(前134)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汉书》卷六)
西汉元光二年(前133)
春,帝诏问公卿曰:“朕钸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意击。夏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入塞,觉之,走出。六月,军罢。(《汉书》卷六)
西汉元光六年(前129)
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广、敖失师而还。(《汉书》卷六)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
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书》卷六)
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杀略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获首虏数千级。(《汉书》卷六)
西汉元朔三年(前126)
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秋,罢西南夷,城朔方域。(《汉书》卷六)
西汉元朔四年(前125)
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数千人。(《汉书)卷六)
西汉元朔五年(前124)
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获首虏万五千级。
秋,匈奴入代,杀都尉。(《汉书》卷六)
西汉元朔六年(前123)
春二月,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万余骑出定襄、云中,雁门。
夏四月,卫青复将六将军绝幕,大克获。前将军赵信军败,降匈奴。右将军苏建亡军,独身脱还,赎为庶人。(《汉书》卷六)
由于匈奴累累犯边杀略吏民,致汉边民无以生存。武帝决心征伐匈奴,以保边民之安。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者,(《汉书》卷六六)
西汉元狩元年(前122)
匈奴入上谷,杀数百人。(《汉书》卷六)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
春,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
夏,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汉书》卷六)
三月,霍去病将军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夏,复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得首虏三万余,裨将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去病益封校尉,赵破奴、高不职、仆多并封侯。其秋,匈奴单于欲召诛浑邪、休屠。浑邪、休屠恐,谋降汉。先遣使邀遮汉人,令报天子。要边大行李息以闻,天子恐诈,乃令骠骑将军将兵迎之。时休屠王等悔,欲遁,去病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今徙边五郡,故塞外因其俗为属国。(《甘州府志》)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
去病击破匈奴,封狼居胥山,晋大司马。(《甘州府志》)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
张骞二使西域,联络乌孙抗击匈奴。其内部有争,只遣随张骞献马,以表答谢(重修肃州志载:张骞二使西域为元狩元年)。
冬,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去病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两军士死者数万人。前将军广,后将军食其皆后期。广自杀,食其赎死。(《汉书》卷六)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汉书》卷五五)
西汉元狩五年(前118)
罢半两、行五铢钱。(《汉书》卷六)
初铸五铢钱。(《汉书》卷二四)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
秋九月,大司马骠骑将军去病薨。(《汉书》卷六)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
六月,得宝鼎后士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武帝)作《宝鼎》、《天马之歌》。(《汉书》卷六)
天马歌: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淑傥,精权奇。尔浮云,晻上驰,休容与,也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雨,仕若鬼。天马徕,厉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疏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闾阖,观玉堂。(《重修肃州新志》)
《敦煌遗书论文集》载渥洼池天马咏:渥洼为小海,伊昔献龙媒,花里牵丝去,云间曳练来,腾骧走天阙,灭设下章台。一入重泉底,千金市不回。
西汉元鼎五年(前112)
十一月,立泰畴于甘泉,天子亲郊见,朝日夕月。诏曰:“朕以眇身托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绥民,民或饥寒,故巡祭后土以祈丰年。冀州睢壤乃显文鼎,获荐于庙。渥洼水出马,朕其御焉。战战兢兢,惧不克任,思昭天地,内惟自新。诗云:‘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亲省边垂,用事所极。望见泰一,修天文礼,辛卯夜。若景光十有二明。易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朕甚念年岁未咸登,饬(chì)躬斋戒,丁酉,拜况于郊”。(《汉书》卷六)
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利长先作土人,持勒靽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汉书》卷六注引)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
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汉书》卷六)
赵破奴率甘、肃、瓜三州人筑沙州城,置敦煌郡。东去京师三千七百五十九里,去洛阳四千六百九里。
州城四至:东至西瓜州三百一十九里,西至石城一千五百八十里,西北至西州一千三百八十里,东北至伊州界三百八十六里,北至伊州七百里。
古城外并筑塞城,东在城东四十五里,西在城西四十五里,南在城南七里,北在城北五里。西凉王李暠建初十一年(415)又修以备南羌北虏。其残毁,基址见存,晋凉武昭王李玄盛乃修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虏之患;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以威南虏。
州境外修一所土河,东至碛口亭,去州五百一十里一百步;西至白山烽,去州三十里;南至沙山七里;北去神威烽,去州三十七里。元鼎六年(前111)立,以为匈奴禁限,西凉王李暠建初十一年(415)又修以防奸寇,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底。(《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
置张掖郡,治觻(lù)得。
领觻得、昭武、删丹、氐地,日勒、屋兰、居延。骊靳、番和、显美属武威郡。(《甘州府志》)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
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詟(zhé)焉。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汉书》卷六)
西汉元封六年(前105)
崔不意,济南人,为敦煌渔泽障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改渔泽障为效谷县,以不意为令焉。
县址位于安西卫,西汉置。(《重修肃州新志》)
西汉元封年间(前110一105)
乌孙与西汉求亲,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封为公主嫁乌孙王。汉、乌孙间实行联盟。(《新疆简史》)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
五月,遣因杅(yú)将军公孙教筑塞外受降城。(《汉书》卷六)
(八月,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大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故浩侯王恢使道军。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则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财有数千,皆饥疲……。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煌。
其夏,……赦囚徒扞(hàn)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遭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衙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bèi)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于是贰师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宛贵人(斩宛王首献之)……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pìn)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军还,入玉门者万余人,马千余匹。……天子为万里而伐,不录其过,乃下诏曰:“匈奴为害久矣,今虽徙幕北,与旁国谋共要绝大月氏使,遮杀中郎将江、故雁门守攘。危须以西及大宛皆合约杀期门车令中郎将朝及身毒国使,隔东西道。贰师将军广利征讨厥罪,伐胜大宛。赖天之灵,从沂河山,涉流沙,通西海,山雪不积,士大夫径度,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于阙。其封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又封斩郁成王者赵弟为新畤(zhì)侯;军正赵始成功最多,为光禄大夫;上官桀敢深入,为少府;李哆有计谋,为上党太守。(《汉书》卷六一)
广利还军至悬泉,天热无水,将士渴,广利用剑辟山,出水,起名贰师泉。其后于悬泉谷口置驿,名悬泉驿。
其侧曾建贰师庙,久废,但有积石,驼马、行人祈福之所。(《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
《敦煌遗书论文集》载二师泉咏诗: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奴。路指三危回,山连万里枯。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志感飞泉涌,能令士马甦(sū)。
侯马亭之由:二师伐大宛得天马,感西风击顿羁而逸,至敦煌北塞下,悲鸣而去,贰师侯于此,遂名侯马亭,(《凉州府志备考》古迹卷一)
西汉太初三年(前102)
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
秋,匈奴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行坏光禄诸亭障;又入张掖、酒泉,杀都尉。(《汉书》卷六)
西汉太初四年(前101)
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汉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汉书》卷六)
西汉天汉元年(前100)
春,匈奴归汉使者,使使来献。(《汉书》卷六)
西汉天汉二年(前99)
夏五月,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斩首虏万余级。又遣因杅将军出西河,骑都尉李陵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与单于战,斩首虏万余级,陵兵败,降匈奴。
秋,渠黎六国使使献。(《汉书》卷六)
汉以匈奴附者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将楼兰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将数万骑救之。汉兵不利,引去。(《罗布淖尔资料汇辑》)
西汉天汉四年(前97)
春正月,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因杅将军公孙敖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强弩都尉路博德步兵万余人与贰师会。广利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日,敖与左贤王战,不利,皆引还。(《汉书》卷六)
西汉征和元年(前92)
楼兰王死,国人来请质子在汉者,欲立之。质子常坐汉法,下蚕室宫刑,故不遣,报曰:“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楼兰更立王。汉复责其质子,亦遣一子质匈奴。后王又死,匈奴先闻之,遣质子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天子将加厚赏。楼兰王后妻,故继母也,谓王曰:“先王遣两子质汉皆不还,奈何欲往朝乎?”王用其计,谢使曰:“新立,国未定,愿待后年入见天子。”然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漠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汉书》卷九六)
西汉征和三年(前90)
正月,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三月,遣贰师将军广利将七万出五原,御使大夫商丘成二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四万骑出酒泉。成至浚稽山与虏战,多斩首。通至天山,虏引去,因降车师,皆引兵还。广利败,降匈奴。(《汉书》卷六)
西汉征和四年(前89)
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凡六国兵别击车师,勿令得遮重合侯。诸国兵共围车师,车师王降服,臣属汉。(《汉书》卷九六)
西汉后元二年(前87)
二月,(武帝)行幸盩(zhōu)厔(zhí)五柞宫。……丁卯,帝崩于五柞宫。(《汉书》卷六)
西汉元凤四年(前77)
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楼兰)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镇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汉书》卷九六)
西汉本始二年(前72)
匈奴数侵边,又西伐乌孙。乌孙昆弥及公主因国使者上书,言昆弥愿发国精兵击匈奴,唯天子哀怜,出兵以救公主,秋,……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凡五将军,兵十五万骑,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咸击匈奴。(《汉书》卷八)
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史记》卷一二三)
西汉本始三年(前71)
校尉常惠将乌孙兵入匈奴右地,大克获,封列侯。(《汉书》卷八)
西汉地节二年(前68)
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收谷,吉、熹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吉、熹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汉书》卷九六)
西汉元康元年(前65)
乌孙公主小子万年,莎车王爱之。莎车王无子死,死时万年在汉。莎车国人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即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万年初立,暴恶,国人不悦。莎车王弟呼屠征杀万年,并杀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会卫侯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即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还,拜奉世为光禄大夫。(《汉书》卷九六)
西汉元康二年(前64)
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dī)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破羌将军不出塞还。(《汉书》卷九六)
西汉元康四年(前62)
车师王之走乌孙,乌孙留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从西道以击匈奴。汉许之。于是汉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逐以车师故地与匈奴。车师王得近汉田官,与匈奴绝,亦安乐亲汉。后汉使侍郎殷广德责乌孙,求车师王乌(孙)贵,将诣阙,赐第与其妻子居。……其后置戊己校尉屯田,居车师故地。(《汉书》卷九六)
西汉神爵元年(前61)
丁令比三岁入盗匈奴,杀略人民数千,驱马畜去。(《汉书》卷九四)
西羌反,……夏四月,遣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击西羌。……六月,即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两将军并进。(《汉书》卷八)
西汉神爵二年(前60)
秋,匈奴日逐王先贤掸(shàn)将人众万余来降。使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迎日逐,破车师,皆封列侯。(《汉书》卷八)
西汉神爵三年(前59)
因使(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jiàn),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汉书》卷九六)
西汉五凤二年(前56)
冬十一月,匈奴呼漱累单于帅众来降,封为刘侯。(《汉书》卷八)
西汉五凤四年(前54)
正月,匈奴单于称臣,遣弟谷蠡王入侍,以边塞亡寇,减戍卒什二。(《汉书》卷八)
西汉甘露元年(前53)
匈奴呼韩邪单于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冬,匈奴单于遣弟左贤王来朝贺。(《汉书》卷八)
郅支单于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汉书》卷九四)
西汉甘露三年(前51)
(乌孙)元贵靡、鸱(chī)靡皆病死,公主上书言年老思土,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京师-……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岁卒,三孙因留守坟墓云,(《汉书》卷九六)
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 来朝。……郅支单于远遁,匈奴遂定。(《汉书》卷八)
西汉建昭三年(前36)
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挢(jiǎo)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单于。冬,斩其首,传诣京师,县蛮夷邸(dǐ)门,(《汉书》卷九)
汉元帝封甘延寿、孙汤诏:
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留杀汉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岂忘之哉!所以优游而不征者,
重动师众劳将卒,故隐忍而未去也,今延寿、汤,睹便宜,乘时利,结城郭诸国擅兴师矫制而
征之。赖天地宗庙之灵,诛讨郅支单于,斩其首,及阏氏,贵人,名王以下千数。虽逾义干法,
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因敌之量,以瞻军用,立功万里之外,威震百蛮,名显四海,
为国除残,兵甘之原息,边境得以安然,犹不免死亡之患,罪当在于奉宪,朕甚悯之,其赦延
寿、汤罪,勿治,诏会卿议封焉。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
金百斤,告上帝宗庙。大赦天下。(《重修肃州新志》)
西汉竟宁元年(前33)
春正月,匈奴虖(hū)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虖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卿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卷九)
西汉元寿元年(前2)
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三国志》卷三十注引《魏略》)
西汉元寿二年(前1)
春正月,匈奴单于、乌孙大昆弥来朝。二月归国。(《汉书》卷十一)
西汉初始元年(8)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单于因王莽之乱,略有西域,唯莎车王延最强,不肯附属。元帝时,赏为侍子,长于京师,慕乐中国,亦参其典法。……天凤五年(18),延死,谥忠武王,子康代立。光武初,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自陈思慕汉家。建武五年(29)河西大将军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后汉书》卷八八)
'고고학'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한중 고분 車馬圖 (0) | 2009.06.21 |
---|---|
고구려고분벽화 (0) | 2009.06.11 |
중국 고대 농기구의 변천사 (0) | 2009.05.25 |
진한秦汉시기의 농업 (0) | 2009.05.23 |
중국의 자고이래 중요 작물 (0) | 2009.05.23 |
댓글